《元相公挽歌词三首》
时间: 2024-09-19 21:12: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相公挽歌词三首》
铭旌官重威仪盛,骑吹声繁卤簿长。
后魏帝孙唐宰相,六年七月葬咸阳。
墓门已闭笳箫去,唯有夫人哭不休。
苍苍露草咸阳垄,此是千秋第一秋。
送葬万人皆惨澹,反虞驷马亦悲鸣。
琴书剑珮谁收拾,三岁遗孤新学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为了悼念元相公而作。铭牌和旗帜在官场上显得格外庄重,乐声悠扬响彻,仪式显得隆重。元相公是后魏的皇孙,唐朝的宰相,他于六年七月在咸阳安息。如今墓门已闭,乐声渐远,只有他的妻子在一旁悲声不止。咸阳的草地上露水苍苍,这里是千秋历史中最为悲痛的时刻。送葬的人数以万计,个个神情悲伤,甚至驾驭的马匹也在悲鸣。琴书和佩剑到底由谁来整理呢?年仅三岁的孤儿正在学习走路,前途渺茫。
注释
- 铭旌:铭刻的旗帜,象征官员的威仪。
- 卤簿:卤簿是古代的官员登记簿,表示仪式的正式性。
- 后魏:指中国历史上后魏政权。
- 咸阳:古代秦国的都城,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 笳箫:古代乐器,常用于送葬时的音乐。
典故解析
- 后魏帝孙:指后魏的皇族,暗示元相公的高贵身份。
- 咸阳:作为古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文化象征。
- 送葬万人:体现了对元相公的广泛尊敬和悲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白居易对元相公的悼念之际,体现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元相公挽歌词三首》深刻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与对生命的思考。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描绘了送葬的场景以及生者的悲痛。开头两句描写了元相公安葬的盛大场面,彰显了他在世时的威仪和地位。而随着诗句的深入,悲伤的情绪逐渐加重,尤其是“唯有夫人哭不休”一句,突显了失去亲人的无助与悲痛。咸阳的草地与苍苍露水,映衬出一种暮秋的萧瑟与沉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此外,最后几句提到琴书剑佩,暗示着逝者生前的风雅与成就,同时也引发了对未来孤儿困境的深切关注,反映了白居易对人间冷暖的敏感与关怀。整首诗在哀伤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白居易特有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铭旌官重威仪盛:开头展示了元相公的显赫地位和仪式的庄重。
- 骑吹声繁卤簿长:乐声的响起,仪式的隆重感加深。
- 后魏帝孙唐宰相:指出元相公的身份背景,增强哀悼的分量。
- 六年七月葬咸阳:具体说明葬礼的时间与地点,增添历史感。
- 墓门已闭笳箫去:表现送葬结束后的寂静,暗示悲伤的延续。
- 唯有夫人哭不休:突显亲人失去后的深切悲痛。
- 苍苍露草咸阳垄:描绘悲凉的自然景象,与人间悲痛呼应。
- 此是千秋第一秋:强调这一时刻的特殊与沉痛。
- 送葬万人皆惨澹:众人的悲痛,体现元相公的影响力。
- 反虞驷马亦悲鸣:连马匹也悲鸣,象征悲痛的广泛。
- 琴书剑珮谁收拾:逝者的遗物,暗示生者的无奈。
- 三岁遗孤新学行:提到孤儿,揭示未来的艰难。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多处运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加工整且具美感。
- 拟人:马匹的悲鸣赋予动物情感,增强了悲伤的气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的悼念,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亲情的珍视,体现了白居易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铭旌:象征权力与尊荣。
- 笳箫:代表送别的乐声,暗示离别的哀伤。
- 咸阳:历史的沉淀,象征着永恒的记忆。
- 苍苍露草:自然的景象,映射人间的悲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元相公挽歌词三首》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白居易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送葬地点是?
- A. 洛阳
- B. 咸阳
- C. 长安
- D. 成都
-
诗中反映的主要情感是?
- A. 快乐
- B. 悲伤
- C. 愤怒
- D. 惊讶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哀江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白居易与杜甫在哀悼主题上的作品均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情与对生命的思考。白居易的《元相公挽歌词三首》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杜甫的《哀江头》则更多地反映社会动荡中的悲哀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文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