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入汴水》

时间: 2025-01-11 02:21:07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

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意思解释

晚入汴水

作者:崔颢 〔唐代〕

原文展示: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
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白话文翻译:

昨晚我向南行驶经过楚地,今朝却逆流而上北归河流。
作为旅客的愁绪又能维持几天呢?乡间的路已渐渐少了。
阳光明媚,映照着码头旁的树木,春风吹来,划船的人们唱起了歌。
长淮的水流也快要结束了,难道我还会畏惧潮水和波浪?


注释:

字词注释:

  • 昨晚:指前一晚。
  • 南行楚:向南旅行,经过楚国。
  • 北溯河:逆流而上,向北行驶。
  • 客愁:客居他乡的忧愁。
  • 乡路渐无多:回乡的路途渐渐变得少了。
  • 晴景:晴朗的景致。
  • 摇津树:码头旁摇曳的树木。
  • 春风:春天的风。
  •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 长淮:指淮河,此处泛指长河。
  • 宁复畏潮波:难道还会害怕潮水和波浪?

典故解析:

  • :指楚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国家,位于今湖北。
  • 长淮:淮河是中国著名的河流之一,象征着江南的水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颢(704年-754年),唐代著名诗人,字颢宗,号白云,原籍河南,后居于长安。他以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代表作有《黄鹤楼》等。崔颢的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悟,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晚入汴水》创作于崔颢旅途之中,表达了他归乡路上的思绪与感慨。正值春天,诗人感受到春风的温暖,但又因身处他乡而生出离愁别绪。


诗歌鉴赏:

《晚入汴水》是一首蕴含深情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南北行驶的情景,生动展现了旅途的变换。接下来的“客愁能几日”则转向内心,流露出对故乡的渴望与对旅居生活的惆怅,表现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中间几句通过描绘晴朗的天气和春风中的歌声,渲染出一种轻松的氛围,似乎在说虽然有愁,但生活依然美好。最后两句则强调了长淮的尽头,象征着归途的即将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无畏和勇敢。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十分生动,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情的细腻刻画,展现出诗人饱满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一次旅行的记录,更是对家乡、对生活深切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昨晚南行楚: 诗人回忆起前一晚的旅程,向南行驶经过楚地,展现了他在路上的流动感。
  2. 今朝北溯河: 早晨他又朝北逆流而上,与前一句形成对比,突显时光的流逝与旅途的变化。
  3. 客愁能几日: 诗人自问,作为一名旅客,这种愁绪又能持续多久,表现了对归乡的渴望。
  4. 乡路渐无多: 随着行程的推进,回乡的路途似乎越来越少,暗示着离家越来越远。
  5. 晴景摇津树: 描绘了晴朗的天气,码头旁的树木在阳光下摇曳,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6. 春风起棹歌: 春风吹来,划船的人们唱歌,表现出一种生机与活力。
  7. 长淮亦已尽: 河流的尽头,暗示着旅程的终点即将来临。
  8. 宁复畏潮波: 表达了诗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潮水和波浪时的无畏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中,南行与北溯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如“晴景摇津树”,使自然景色生动起来,增加诗的情感色彩。
  • 象征:长淮的尽头象征着旅程的终点,表达了归乡的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家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旅途中所感受到的自然美与生活的乐观态度,展现了诗人既有的忧愁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南方的文化与风情。
  • :象征着流动与时光,河流的尽头引发归乡的遐想。
  • :象征着生命与希望,摇曳的树木呈现出自然的美好。
  • 春风: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给人以温暖和愉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2. “客愁能几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思乡
    • C. 无畏
  3. 诗中提到的“长淮”指的是哪条河流?

    • A. 黄河
    • B. 淮河
    • C. 长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夜喜雨》

诗词对比: 与崔颢的《晚入汴水》相比,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但其情感更加豪放,突出壮丽的山河景色。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分别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崔颢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