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刘丞相挽词二首 其一
南国邻乡邑,东都并隽游。
赐袍联唱第,命相见封侯。
念昔趋黄閤,相看笑白头。
盛衰同俯仰,旌旐送山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刘丞相的追思和怀念。诗人回忆起南方的邻乡和东都的游历,提到曾经受到的荣誉和地位,感慨昔日的相聚与欢笑,感叹盛衰如同俯仰,最终送行时的景象如同旌旗飘扬。
注释:
- 南国:指南方的国家或地区。
- 邻乡邑:邻近的乡镇。
- 东都:指当时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 赐袍:指皇帝赐予的官袍,象征荣耀和地位。
- 联唱第:指一起歌唱的场所,可能是宴会。
- 黄閤:古代官邸的名字,寓意高官的生活。
- 旌旐:指旗帜,象征着送别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吟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诗词、散文、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倡导自然流畅的文风,提倡“文以载道”。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欧阳修对刘丞相的追悼之际,反映了对朋友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刘丞相是欧阳修的知己,二人曾有过深厚的情谊,诗中充满了对过去岁月的追忆。
诗歌鉴赏:
《刘丞相挽词二首》其一以简练的语言,深情的笔调,表达了对刘丞相的哀悼与怀念。诗中通过回忆南国邻乡的风景和东都的游历,营造出一种亲切而又伤感的氛围。开头的“南国邻乡邑,东都并隽游”便展现了诗人与刘丞相之间的深厚友谊,犹如回忆起共同走过的美好时光。
“赐袍联唱第,命相见封侯”则是对刘丞相曾经荣耀的追忆,展现了他在仕途上获得的成就。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盛世的辉煌,也暗示了人生的起伏。接下来的“念昔趋黄閤,相看笑白头”则将诗人的思念之情进一步加深,通过“白头”的描绘,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友谊的珍贵。
最后两句“盛衰同俯仰,旌旐送山丘”传达了人生如梦、荣华富贵终究会归于平淡的哲理。旌旗飘扬的送别场景,既是对刘丞相的送行,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往昔的珍视,也有对未来的无奈与思考,展现了深厚的人情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国邻乡邑:描绘诗人与刘丞相故乡的地理位置,展现出亲密的关系。
- 东都并隽游:暗示两人曾在东都一同游玩,回忆美好时光。
- 赐袍联唱第:回忆曾经的荣誉与欢聚,展现他们的地位与成就。
- 命相见封侯:表达两人相聚的喜悦,暗含刘丞相的功绩。
- 念昔趋黄閤:回想过去的相聚,倾诉对友人的怀念。
- 相看笑白头:表现出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岁月的流逝。
- 盛衰同俯仰:感叹人生的无常,荣华富贵终究会消逝。
- 旌旐送山丘:送别的场景,寓意对逝去友人的追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南国邻乡邑,东都并隽游”形成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旌旐送山丘”将送别的场景比作壮丽的景象,富有表现力。
- 排比:通过对过往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感慨形成排比,增强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刘丞相的怀念,借助回忆与感叹传达了人生的无常与朋友之间的珍贵情谊,展现出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南国:象征温暖与亲情,代表着故乡的情怀。
- 东都:象征繁华与荣耀,代表着人生的顶峰。
- 赐袍:象征地位与荣誉,反映出对过去成就的追忆。
- 旌旐:象征送别与怀念,寓意着对逝去的朋友的哀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A. 北京
B. 南京
C. 汴京 -
“赐袍”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友谊
B. 荣誉与地位
C. 财富 -
诗中提到的“白头”意指什么? A. 年龄的增长
B. 友情的长久
C. 生活的平淡
答案:
- C. 汴京
- B. 荣誉与地位
- A. 年龄的增长, B. 友情的长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欧阳修的《刘丞相挽词》更注重对友谊的追忆与感慨,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个人的孤独与豪情。两者在表现情感上各有千秋,前者更具温情,后者则显得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欧阳修《集》相关文献
-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