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

时间: 2025-01-11 11:15:02

未得安州信,空添楚水秋。

雁寒飞不到,江远望难休。

去国双红旆,携家两白头。

可能无一字,分慰老人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得安州信,空添楚水秋。
雁寒飞不到,江远望难休。
去国双红旆,携家两白头。
可能无一字,分慰老人愁。

白话文翻译:

我还没收到来自安州的消息,心中空自增添了楚水的秋意。
寒雁飞不回来,江水遥远目光难以停歇。
离开故土,带着双红的旗帜,携家带口,满头白发。
或许没有一句话,能够分担老人的忧愁。

注释:

  • 安州:古地名,这里指作者的友人或寄信人居住的地方。
  • 楚水:指楚地的水,象征思乡之情。
  • 雁寒:寒冷的雁,常用来比喻离别与思念。
  • 双红旆:指红色的旗帜,象征着故乡或家族的荣耀。
  • 携家两白头:意指与家人一同在外,年华已逝,头发已白。
  • 可能无一字:或许没有一句话,表达对安信的渴望与无奈。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雁”常常与离别、思念的情感相联系,古人常以雁为信使,寄托哀思。“楚水秋”则借用自然景象,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诗中“携家两白头”则引发对亲情和岁月流逝的思考,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紫芝,字子真,号紫芝,宋代诗人,以其精致的词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蕴含对故土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离家在外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于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寄李》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无奈。首句“未得安州信,空添楚水秋”便立刻引人入胜,诗人因未能收到来自安州的信件,心中感到无比的空虚与孤独,楚水的秋意正是他心境的写照。

接下来的“雁寒飞不到”,寒雁的意象不仅增强了离别的情感,也暗示着消息的迟缓与不确定。诗人在江边遥望,目光投向远方,表达了对未来的茫然与无助。在“去国双红旆,携家两白头”的描写中,诗人用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在外游子所承受的无奈与愁苦,红色的旗帜象征着他对故乡的热爱,而“白头”则是岁月无情的体现,使人倍感惆怅。

最后一句“可能无一字,分慰老人愁”,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虽然没有字句能够真正安慰他心中那份巨大的愁苦,这种无奈与孤独令人心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得安州信:没有收到来自安州的信件,表达了对信息的渴望。
  • 空添楚水秋:心中感到空虚,反而加重了对故乡楚地秋天的思念。
  • 雁寒飞不到:寒雁未能飞回,象征着离别与孤独。
  • 江远望难休:面对遥远的江水,眼望无尽,心中难以平静。
  • 去国双红旆:离开故国,带着红色的旗帜,象征着对故土的眷恋。
  • 携家两白头:与家人一同在外,年岁已长,白发苍苍。
  • 可能无一字:或许没有一句话能够安慰。
  • 分慰老人愁:无法分担老人心中的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楚水秋”比喻思乡之情。
  • 对仗:如“去国双红旆,携家两白头”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寒雁、江水、白头等意象富有情感和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奈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 安州:寄托对友人的思念。
  • 楚水:象征思乡之情,水的流动性与秋天的萧瑟相结合,渲染了孤独的氛围。
  • 寒雁:常用来表达离别与思念。
  • 江水:远望的江水,象征着思念的无尽与遥远。
  • 双红旆:象征着对故土的热爱与责任。
  • 白头:衰老的象征,暗示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安州”指的是? A. 一个地方
    B. 一个朋友
    C. 一种情感
    答案:A

  2. “雁寒飞不到”中的“雁”象征什么? A. 亲情
    B. 离别与思念
    C. 财富
    答案:B

  3.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慨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周紫芝的《寄李》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二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周紫芝更加强调对故乡的怀念,而杜甫则更注重对兄弟的牵挂。两者都通过自然意象传达情感,但风格和情感焦点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的现代解读与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