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手》
时间: 2025-04-25 20:04: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手
作者: 韩偓 〔唐代〕
腕白肤红玉笋芽,
调琴抽线露尖斜。
背人细撚垂胭鬓,
向镜轻匀衬脸霞。
怅望昔逢褰绣幔,
依稀曾见托金车。
后园笑向同行道,
摘得蘼芜又折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手的美丽与灵活,首句写到手腕如白玉般洁白、肤色红润,像嫩芽一样。接着,手指灵巧地拨动琴弦,细线露出斜斜的姿态。提到在背后轻轻撚动头发,向镜子轻轻调整脸上的胭脂,使其更加红润。回想起曾经在绣帘前的相遇,似乎依稀记得那时的金车。最后,诗人描绘了在后园与友人嬉笑,采摘蘼芜和折花的场景。
注释:
- 腕白:手腕洁白。
- 肤红:肤色红润。
- 玉笋芽:比喻手指如玉般细嫩。
- 调琴:弹琴,指手指的灵活。
- 抽线:捻动琴弦。
- 露尖斜:形容手指姿态优美。
- 细撚:轻轻地扭动或撚动。
- 胭鬓:指胭脂与发鬓。
- 褰绣幔:拉开绣制的帷幕。
- 托金车:曾经的华贵记忆。
- 蘼芜:一种花草,常用作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偓(约790年-850年),字子华,号山人,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和七言诗著称。他的作品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擅长通过生动的描绘表现情感和景物。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手之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欣赏与关注,也表达了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咏手》是一首典型的描写美的唐诗,诗人在字里行间通过对手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优雅。首句“腕白肤红玉笋芽”就以生动的比喻将手的美丽形象化,腕如白玉,肤色红润,给人一种清新动人的感觉。接着,通过“调琴抽线露尖斜”描绘出手指在弹琴间的灵动,表现了女性在音乐艺术中的优雅气质。
诗中的“背人细撚垂胭鬓”意在展现女性的细腻与妩媚,向镜子轻匀衬脸霞则进一步表现出对自身美丽的关注。而对往昔的回忆,尤其是“怅望昔逢褰绣幔,依稀曾见托金车”两句,流露出怀旧情绪,仿佛在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最后两句“后园笑向同行道,摘得蘼芜又折花”则描绘出一种轻松愉悦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与友人欢聚一堂的温馨画面。整首诗不仅仅是在描写一双手,而是通过手的美丽反映了女性的优雅与生活的美好,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充分展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腕白肤红玉笋芽:手腕洁白,肤色红润,形容手指如玉笋般娇嫩。
- 调琴抽线露尖斜:手指灵巧地拨动琴弦,姿态优雅。
- 背人细撚垂胭鬓:在背后轻轻撚动发鬓,展现女性的细腻美。
- 向镜轻匀衬脸霞:向镜子轻轻调整脸上的胭脂,使脸色更美。
- 怅望昔逢褰绣幔:回忆曾经在绣帘前的相遇,感慨往昔。
- 依稀曾见托金车:模糊回忆中曾见华丽的金车,暗示过往的繁华。
- 后园笑向同行道:在后花园与友人欢笑交谈。
- 摘得蘼芜又折花:采摘蘼芜花,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手比作“玉笋芽”,使手的美感更为生动。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形成优美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轻匀衬脸霞”赋予动作以生动的情感,使描写更具生活气息。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手的描绘,表达了对女性美的赞美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生活中的优雅与温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手:象征女性的柔美与灵动。
- 琴:代表艺术与优雅。
- 镜子:象征自我审视与美的追求。
- 花:象征生活的美好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述手的肤色是:
- A. 白色
- B. 红色
- C. 黑色
- D. 黄色
-
诗人通过什么动作来展示手的灵巧?
- A. 整理头发
- B. 弹琴
- C. 画画
- D. 摘花
-
诗中提到的“昔逢褰绣幔”是指:
- A. 在窗前
- B. 在月下
- C. 在绣帘前
- D. 在花园
答案:
- A. 白色
- B. 弹琴
- C. 在绣帘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韩偓的《咏手》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但前者侧重于细腻的女性美,后者则更强调孤独与高远的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以上是对《咏手》的全面分析与介绍,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