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无月既望月甚佳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5:40:47

月到中秋故故无,今宵月好莫渠孤。

旧传月径圜千里,影落金杯只粒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到中秋故故无,今宵月好莫渠孤。
旧传月径圜千里,影落金杯只粒珠。

白话文翻译:

中秋到来时,月亮却常常看不见,今夜的月亮很美,不要让它孤单。
旧时传说月亮的直径有千里,光影落在金杯上就像颗颗珍珠。

注释:

  • 故故无:故故,常常的意思;无,指没有。合起来表示中秋时常常没有月亮。
  • :指代“你”,在这里是“让它”的意思。
  • :直径,指月亮的大小。
  • :圆,形状。
  • 影落金杯:光影投射在金色的酒杯上。
  • 粒珠:形容月光在杯中如同颗颗珍珠。

典故解析:

“月径圜千里”出自古代对月亮的描述,传统上认为月亮是圆的,且常常用来比喻人间的美好、团圆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写山水诗和咏物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融入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中秋佳节之际创作的,当时正值南宋,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月亮的美好,表达对团圆的渴望和对孤独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月亮的思考和对团圆的向往。开头两句“月到中秋故故无,今宵月好莫渠孤”表现了对中秋时月亮缺席的惋惜,暗示着人们在节日中对团圆的期待。接下来的“旧传月径圜千里,影落金杯只粒珠”则通过对月亮形状和光影的描绘,展现了月亮的美丽与圆满,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前半部分提到月亮的缺席与孤独,后半部分则描绘了月光的美丽与珍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增强了情感的深度。诗人用“金杯”和“粒珠”形象地表达了月光的璀璨与珍贵,进一步烘托了节日的气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给人一种温馨而略带惆怅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人情冷暖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到中秋故故无:中秋时节,月亮常常没有,表达了对月亮缺席的感叹。
  • 今宵月好莫渠孤:今夜的月亮美丽,希望它不要孤单,暗含对团圆的渴望。
  • 旧传月径圜千里:古老的传说中,月亮直径有千里,表现了对月亮的敬仰。
  • 影落金杯只粒珠:月光落在金杯上,如同颗颗珍珠,形象生动,增添了诗的美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两部分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孤独与美好。
  • 比喻:将月光比作珍珠,增加了诗的意象和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孤独与团圆的主题,通过月亮的缺席与美丽,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向往与渴望,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团圆与思念。
  • 金杯:代表人间的美好与祝福。
  • 粒珠:象征月光的珍贵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今宵月好莫渠孤”的意思是? A. 今夜的月亮很美,不要让它孤单
    B. 今夜的月亮很丑
    C. 月亮没有光彩

  2. 诗中提到的“金杯”象征什么? A. 贫穷
    B. 美好与祝福
    C. 空虚

  3.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漠视
    B. 对团圆的渴望
    C. 对孤独的欣赏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与对故乡的渴望。与杨万里的作品相比,李白更多地体现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与杨万里的诗相比,苏轼的作品更为深刻且富有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