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给事挽词十首》

时间: 2025-01-26 05:28:42

曾发公家钜万钱,沟中襁褓却生全。

三齐水後皆禾稼,不杀耕牛更可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发公家钜万钱,
沟中襁褓却生全。
三齐水后皆禾稼,
不杀耕牛更可传。

白话文翻译

曾经为国家支出巨额资金,
在沟渠中却孕育了新的生命。
三齐地区的水利灌溉使得田地丰收,
不伤害耕牛则更能传承这份耕作的美好。

注释

字词注释:

  • 曾发:曾经支出、拨款。
  • 公家:指国家或官方机构。
  • 钜万钱:巨额的钱财,这里指的是大笔的资金。
  •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象征着新生。
  • 三齐:古代地名,指齐国的三部分,实际指代丰饶的地方。
  • 禾稼:指农作物,如稻谷、小麦等。
  • 耕牛:耕作所用的牛。

典故解析:

  • 三齐:指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盛况,古人常用丰饶的土地和水利象征国家的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王安石的好友。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善用对仗和典故,以表达深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庭坚对叔父的追悼之际,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通过描绘农田的丰收,反映出对生活的希望与对逝去亲人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业的丰收,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延续的思考。诗的开头提到“曾发公家钜万钱”,可以看作对国家资源的投入与期望,而接下来的“沟中襁褓却生全”则是对生命本源的赞美,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通过“水后皆禾稼”,展现了良好的水利条件所带来的丰收,诗人在这里传达了对农业生产的赞美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而最后一句“不杀耕牛更可传”,则是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保护耕牛,才能延续这份丰收的美好。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农业和社会的深思,显示了黄庭坚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发公家钜万钱”:

    • 这句强调了对国家的投入,表明国家在经济上的开支与责任。
  2. “沟中襁褓却生全”:

    • 这里通过“沟中”与“襁褓”的对比,展示出新生命的诞生和自然的繁荣。
  3. “三齐水后皆禾稼”:

    • 描绘了丰收的场景,强调水利的重要性与农业的繁荣。
  4. “不杀耕牛更可传”:

    • 强调了保护耕牛的重要性,象征着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国家支出和自然生长的对比,突显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象征:耕牛象征着农业生产的基石,表达了对农民生计的关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力的礼赞,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对农业发展和可持续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公家:象征国家和集体责任。
  • 襁褓: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 禾稼:象征丰收与希望。
  • 耕牛:象征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可持续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曾发公家钜万钱”是指什么?

    • A. 个人开支
    • B. 国家支出
    • C. 农民投资
    • D. 家庭开销
  2. “沟中襁褓却生全”中的“襁褓”指的是什么?

    • A. 农作物
    • B. 婴儿的包裹
    • C. 生活的负担
    • D. 田地的象征
  3. 诗歌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

    • A. 对战争的反思
    • B. 对生命和农业的热爱
    • C. 对亲情的怀念
    •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黄庭坚的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强调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但黄庭坚更侧重于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陶渊明则更关注个人的隐居与内心的平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