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龙瑞观北岩》

时间: 2025-01-10 23:23:13

纵目下看浮世事,方知峭崿与天通。

湖边风力归帆上,

岭顶云根在雪中。

促韵寒钟催落照,斜行白鸟入遥空。

前人去后后人至,今古异时登眺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龙瑞观北岩
作者: 方干 〔唐代〕

纵目下看浮世事,
方知峭崿与天通。
湖边风力归帆上,
岭顶云根在雪中。
促韵寒钟催落照,
斜行白鸟入遥空。
前人去后后人至,
今古异时登眺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站在北岩上俯瞰世事的感受,才明白壮丽的山崖与天相连。湖边的风助推着帆船,山顶的云彩在雪中根植。寒冷的钟声催促着落日,斜飞的白鸟进入遥远的天空。前人已经离去,后人又接踵而至,古今不同的时光却在此时此刻的眺望中相同。

注释:

  • 纵目:放眼远眺。
  • 浮世事:世事纷扰,浮华的生活。
  • 峭崿:陡峭的山崖。
  • 天通:指山与天空相连。
  • 湖边:湖的边上。
  • 风力归帆上:风力使帆船顺风而行。
  • 岭顶云根:山顶的云彩似乎根植于雪中。
  • 促韵寒钟:急促的钟声。
  • 催落照:催促落日的到来。
  • 斜行白鸟:白鸟斜飞而过。
  • 前人去后后人至:前人的时间过去了,后人又来到了这个世界。
  • 今古异时登眺同:虽然古今时间不同,但登高眺望的感觉是一样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干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工整的诗词和独特的视角受到后人的喜爱。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登高望远的时刻,反映了方干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唐代,文人常常通过登高望远来寄托情感,抒发志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开篇“纵目下看浮世事”,既是一种身处高处的俯瞰,也是一种对世俗纷扰的反思。随着诗句的推进,景色逐渐展开:湖边的帆船在微风中行驶,山顶的云彩与白雪相映成趣,这些自然景象不仅让人感到美好,也让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中“前人去后后人至”的哲学思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轮回与时间的流逝,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在大自然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感受是相通的。结尾的“今古异时登眺同”更是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强调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登高望远的情感是一种永恒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纵目下看浮世事:以高处的视角观察世事,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2. 方知峭崿与天通:在高处才明白山崖的巍峨与天空的无垠。
  3. 湖边风力归帆上:湖边的风力使帆船顺风而行,描绘生动的自然景象。
  4. 岭顶云根在雪中:山顶的云似乎扎根在雪中,展现出自然的奇特。
  5. 促韵寒钟催落照:寒冷的钟声急促地催促着落日的到来。
  6. 斜行白鸟入遥空:白鸟斜飞而去,象征自由与远方。
  7. 前人去后后人至:前人已逝,后人又来,暗示时间的流逝。
  8. 今古异时登眺同:虽然古今不同,但眺望的感受却是相同的。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峭崿与天通”形象地表现山崖的高耸。
  • 对仗:整首诗有着工整的对仗和韵律,使其读来和谐。
  • 拟人:钟声被赋予了催促的性质,使得自然与人情感交融。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古今的共通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世:象征生活的繁杂和纷扰。
  • 峭崿:象征坚韧和高耸的理想。
  • 湖边帆船:象征自由和奔放的生活态度。
  • 寒钟:象征时间的推移与生命的无常。
  • 白鸟:象征向往自由的心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湖边风力归帆上”说明了什么? A. 船只在湖中沉没
    B. 风力助推帆船前行
    C. 湖水波涛汹涌
    D. 船只被风吹翻

  2. “前人去后后人至”意味着什么? A. 人生是孤独的
    B. 生命是不断轮回的
    C. 过去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D. 只有前人值得尊敬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比较《登龙瑞观北岩》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景,方干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时间的哲理,而王之涣则通过“白日依山尽,苍苍云海间”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二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方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