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池
泛泛池中凫,上下与水俱。
不与水争力,所以全其躯,
遇物贵含垢,修身戒明污。
胡能若云月,浪自惊群愚。
白话文翻译
在池塘中,鸭子在水面上漂浮,随着水波上下浮动。
它不与水争斗,因此保全了自己的身躯。
遇到事物要懂得包容,修身养性要警惕污垢。
怎么能像云和月一样,轻易被浪花惊扰呢?
注释
- 泛泛:形容水面波动,轻轻漂浮的样子。
- 凫:指的是水鸭,通常在水面上活动。
- 全其躯:保持自身的完整,不受外界影响。
- 贵含垢:强调包容,能够容忍他人的缺点。
- 明污:警惕污浊的事物,保持自身的纯洁。
- 胡能:如何能够,表示疑问。
- 云月:比喻高远、轻盈的事物,暗指那些不切实际的追求。
- 浪自惊群愚:指不明事理的人被外界的波澜所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北宋著名词人,诗人。秦观一生多次被贬,生活困顿,但其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南池》创作于秦观晚年,正值他政治失意、生活艰难之际。此诗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自我修养的追求,表现出他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南池》是一首以水禽为主题的诗,表面上描写了池中鸭子在水面上自由游弋的情景,实则通过鸭子的形象,隐喻了人们应有的处世态度和修身之道。诗中“泛泛池中凫”一开头就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得的境界,表现了鸭子与水的和谐共存,象征着一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接着,诗人进一步阐释了鸭子之所以能够安然自若的原因:它不与水争斗。这不仅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强调了在生活中应当保持谦和、包容的态度。接下来的“遇物贵含垢,修身戒明污”则指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不如意时,要能够包容他人的缺点,保持自身的清白与纯洁。
最后两句“胡能若云月,浪自惊群愚”用云、月、浪的对比,揭示了世人常因外物而动摇内心,强调了内心的坚定与清明才是应对外界波动的根本。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寓意深远,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泛泛池中凫”:描绘鸭子在水面上漂浮,表现出一种无忧无虑的状态。
- “上下与水俱”:强调与水的和谐,象征着人应与环境融洽相处。
- “不与水争力,所以全其躯”:说明保持自我,避免与外界的冲突,是生存的智慧。
- “遇物贵含垢,修身戒明污”:强调内心的包容和修身的自律,警示人们要警惕外界的诱惑与污染。
- “胡能若云月,浪自惊群愚”:质疑那些轻易被外界事物影响的人,暗示应该有更高的自我要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鸭子比作一个理智的人,象征处世智慧。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鸭子以人类特征,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提倡一种洒脱、宁静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与自我修养,警惕外界的诱惑与干扰,追求心灵的纯净与高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池:象征宁静的环境,隐喻内心的平和。
- 凫:象征智慧、包容的生命,表现出一种随和的生活态度。
- 水:象征外界的纷扰,表达人生的变化多端。
- 云月:象征高远、理想的追求,暗示对生活的理想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南池》的作者是?
A. 苏轼
B. 秦观
C. 李白 -
诗中提到的“凫”指的是哪种动物?
A. 鸭子
B. 鳝鱼
C. 兔子 -
诗中强调的修身要警惕什么?
A. 明污
B. 明哲
C. 明亮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与秦观的《南池》相比,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探讨了人生哲理,但更侧重于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而秦观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养,展现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秦观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