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贫》

时间: 2025-01-26 07:36:11

无能事耕穫,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岸贫
梅尧臣 〔宋代〕

无能事耕穫,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贫困的渔民家庭的生活状况。诗人描绘了一个没有能力耕作和养活家畜的家庭,生活中没有鸡和猪。他们只能烧蛤蜊壳,晒干渔网,依靠树根编织蓑衣。用野芦苇搭建房子,青藤作为门。小孩用荷叶做裤子,充当小牛的肚兜。


注释:

  • 无能事耕穫:无能为力去耕种和收获。
  • 鸡豚:鸡和猪,这里代表家庭的经济来源。
  • 烧蚌晒槎沫:将蛤蜊壳烧成灰,晒干渔网。
  • 织蓑依树根:在树根下编织蓑衣,用于遮雨。
  • 野芦编作室:用野生芦苇编造房屋。
  • 青蔓与为门:用青藤作为房门。
  • 稚子将荷叶:小孩用荷叶做衣物。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它反映了宋代农村贫困的生活状况,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往往描绘田园风光和农民生活,表现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岸贫》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经济变革之际,许多农民家庭因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而生活贫困。诗人通过描绘一个贫困家庭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人们的艰辛。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岸贫》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作,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贫困渔民家庭的日常生活。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深沉的生活哲理与对命运的无奈。

首句“无能事耕穫,亦不有鸡豚。”直截了当地表现出家庭的贫困,既没有能力耕种,也没有家禽的养殖,给人一种沉重的现实感。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这个家庭的生存状态:烧蛤蜊壳、晒渔网、编蓑衣,这些都体现了渔民的艰辛与智慧。用野芦苇搭建房屋和用青藤作为门的描写,突出了自然与人类生存的紧密关系。

最后一句“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则用一种童趣的方式,展现了小孩的纯真与生活的艰辛。荷叶的运用,既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玩具,又象征着贫困生活中的乐趣与希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朴素而真实的生活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贫困生活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能事耕穫:直接表明家庭的贫困,无法从事农耕。
  • 亦不有鸡豚:强调缺乏基本的家禽,暗示生活的拮据。
  • 烧蚌晒槎沫:描述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出渔民的生存智慧。
  • 织蓑依树根:通过编织蓑衣的细节,体现出对自然的依赖。
  • 野芦编作室:表现出简陋的居住条件,突显生活的艰难。
  • 青蔓与为门:用简单的材料搭建家门,显示生活的简朴。
  • 稚子将荷叶:孩子的纯真与贫困家庭的苦涩形成对比,带来一丝温暖的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比喻贫困的生活状态。
  • 拟人:如“青蔓与为门”,赋予自然物以人性化的特点。
  • 对仗:全诗句式简洁而整齐,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表现了渔民家庭的艰辛与无奈,展现了他们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生存态度。诗中蕴含着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生活的理解,传达出一种深刻的社会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蛤蜊壳:代表生存的艰辛和资源的匮乏。
  • 蓑衣:象征着对自然的适应与生存智慧。
  • 野芦苇:体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 荷叶:代表童趣与纯真,给艰苦的生活带来一丝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鸡豚”指的是什么? A. 鸡和猪
    B. 鱼和虾
    C. 牛和羊

  2. 诗人用什么材料编织蓑衣? A. 荷叶
    B. 野芦
    C. 青藤

  3. 诗中提到的“稚子”是谁? A. 大人
    B. 小孩
    C. 老人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词对比:

  • 梅尧臣《岸贫》 vs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者都描绘了贫困生活,但梅尧臣的诗更侧重于渔民的生活,而杜甫则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思考。不同的背景和情感使得两首诗在表达主题时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