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高士廉木履》

时间: 2025-01-11 23:44:23

刺鼻何曾嚏,蹋面不知嗔。

高生两个齿,自谓得胜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刺鼻何曾嚏,蹋面不知嗔。
高生两个齿,自谓得胜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刺鼻的气味让人打喷嚏,而踩在脚面上的人却不知生气。那些高傲的人长着两颗尖牙,自以为是战胜他人的胜利者。

注释:

  • 刺鼻:指刺鼻的气味或气息,常用于形容难闻的气味。
  • :指打喷嚏。
  • 蹋面:踩到、践踏的意思。
  • 不知嗔:指对这种行为毫无自觉,不知生气。
  • 高生:指高傲的人。
  • 两个齿:形容高傲者的尖锐,与其性格相符。
  • 自谓得胜人:自以为是胜利者,形容自负。

典故解析:

此诗虽短,但透过字句展现对高士的讥讽与批评。诗中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可视为对当时社会中高人一等、目中无人的士人的嘲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选人,唐代诗人,具体生平资料不详,但其诗作常以讽刺、批评为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唐代士人阶层中,有些人自命不凡,看不起他人,作者借此诗表达对这种高傲和自负态度的不屑与讽刺。

诗歌鉴赏:

《嘲高士廉木履》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高士的讽刺,表现出诗人对高傲自负之人的不满。诗人通过“刺鼻何曾嚏”开头,立即引起读者的兴趣,使用了感官的描写,使人感受到气味的刺鼻和令人不快。这种不快感与高士的无知相对照,进一步强调了高士的不适应和社会的脱节。

“蹋面不知嗔”则是对高士行为的直接描绘,说明这些人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毫无自觉,甚至无所谓。这种“不知”的态度恰恰反映了他们的傲慢与无知,使得诗歌中的讽刺更加深刻。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以“高生两个齿,自谓得胜人”来揭示高士的自以为是,尖锐的牙齿象征着他们的傲慢与攻击性,而“自谓得胜人”则是对这种自负态度的讽刺,说明那些高士并没有真正的胜利,反而在道德和人际关系上是失败的。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与形象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思考与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刺鼻何曾嚏”:开篇用感官描写,让人感受到气味的刺鼻,从而引出后文。
    • “蹋面不知嗔”:描绘高士无知的状态,表现出他们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漠视。
    • “高生两个齿”:用形象化的比喻,突显高士的牙齿如同他们的性格一般尖锐。
    • “自谓得胜人”:揭示了高士自以为是的特点,讽刺他们的傲慢。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士的尖牙比作他们的性格,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
  • 主题思想

    • 讽刺那些自以为是的高士,表现出对高傲与无知的批评。

意象分析:

  • 刺鼻:象征着令人不快的社会现象,暗示高士的存在让人感到反感。
  • 高生:象征着社会中的高人,反映出他们的傲慢与无知。
  • 两个齿:象征着尖锐与攻击性,暗示高士的性格缺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刺鼻”指的是: A. 美好的气味
    B. 难闻的气味
    C. 清新的空气
    D. 无法闻到的气息

  2. “高生两个齿”中的“高生”是指: A. 高贵的生物
    B. 高傲的人
    C. 高大的树木
    D. 高明的智者

  3. 诗人对高士的态度是: A. 尊重
    B. 讽刺
    C. 崇拜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反映社会现实与士人心态。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诗词对比

  • 选人与杜甫的讽刺诗歌对比:两者均采用讽刺手法,但选人更侧重于个体的自负,而杜甫更关注社会底层的疾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