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竹溪所和薛明府镜中我诗三首》

时间: 2025-01-11 17:08:46

物我乖离果孰亲,色空捏合本非真。

金狨马上惭穷相,玉镜台中识幻人。

南北宗禅皆具眼,东西施貌各含颦。

眉间一点元无喜,颊上三毛岂有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竹溪所和薛明府镜中我诗三首
作者:刘克庄 〔宋代〕

物我乖离果孰亲,
色空捏合本非真。
金狨马上惭穷相,
玉镜台中识幻人。
南北宗禅皆具眼,
东西施貌各含颦。
眉间一点元无喜,
颊上三毛岂有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和对真实的思考。诗人认为,物质和自我之间的分离让人难以分辨什么是真正的亲近,而色空的结合本质上也并不真实。面对金狨的丑陋和镜中虚幻的自己,诗人感到惭愧。南北宗的禅宗都具备了洞察事物本质的眼光,而东西方的外在表现各自都有其苦恼。最后,诗人感叹眉间的愁苦并没有真正的快乐,而颊上的皱纹更不具灵气。


注释

  • 乖离:分离、隔绝。
  • 色空:指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真实之间的对立。
  • 金狨:金色的猿猴,象征丑陋的外表。
  • 玉镜:美丽的镜子,象征虚幻的自我。
  • 宗禅:指禅宗的不同派别。
  • 颊上三毛:面部的皱纹,象征年岁的累积与沧桑。

典故解析

  • 金狨: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丑陋与低贱。
  • 玉镜:常寓意自我反省与虚幻的自我形象。
  • 南北宗禅:指禅宗的南宗(以慧能为代表)和北宗(以神秀为代表),反映了不同的哲学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季真,号阮溪,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以及抒情诗。刘克庄的诗风雄浑,富有哲理,善于在自然景物中融入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与薛明府的交流中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自我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哲理思考。通过对比与内省,诗人探讨了人与物、外在与内在的关系。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次竹溪所和薛明府镜中我诗三首》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开篇“物我乖离果孰亲”便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对自我存在的思考,诗人在这里质疑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现实的困惑。诗中“色空捏合本非真”强调了外在形象的虚假,反映出诗人对物质世界的深刻怀疑。

接下来的“金狨马上惭穷相”,通过金狨这一意象,揭示了丑陋与真实之间的反差,使人思考外表与内在的关系。接着“玉镜台中识幻人”则暗示了自我认知的困惑,镜子中的幻影使人意识到,真正的自我可能被虚幻所掩盖。

“南北宗禅皆具眼,东西施貌各含颦”则反映了诗人对不同文化和哲学的理解,强调了内在意识的重要性。最后两句“眉间一点元无喜,颊上三毛岂有神”通过对面部的细致描写,进一步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空虚。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引导读者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物我乖离果孰亲:物和我之间的隔阂,究竟哪个更亲近呢?
  2. 色空捏合本非真:外在的色相与内在的空性相结合,实际上并不真实。
  3. 金狨马上惭穷相:金狨的丑陋让我感到羞愧与无奈。
  4. 玉镜台中识幻人:在镜子中,看到了一个虚幻的自我。
  5. 南北宗禅皆具眼:南北宗的禅宗都具备了洞察的眼光。
  6. 东西施貌各含颦:东西方的外在表现各自都有其苦恼与愁苦。
  7. 眉间一点元无喜:眉头间的忧愁并没有真正的快乐。
  8. 颊上三毛岂有神:脸上的皱纹又怎会显得有灵气?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金狨”与“玉镜”的比喻,表达了内外的对比与反思。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句子结构相似的描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思想的连贯性。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使诗歌更加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质疑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孤独。通过对物我关系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真实自我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狨:象征丑陋与自卑。
  • 玉镜:象征虚幻的自我与反思。
  • 眉间与颊上:通过面部特征反映内心的忧愁与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金狨”象征什么?
    A. 美丽
    B. 真实
    C. 丑陋
    D. 快乐

  2.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什么?
    A. 自然景色
    B. 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C. 爱情
    D. 社会问题

  3. “玉镜台中识幻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自信
    B. 懷疑自我
    C. 快乐
    D. 忧伤

答案: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杜甫:两者都在诗中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孤独,但刘克庄更侧重于自我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