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遥寿仲固叔谊)》
时间: 2025-04-28 04:13: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遥寿仲固叔谊)
作者:刘珙 〔宋代〕
南郭新居,忆乡社久成疏隔。
乘暇日风吹衣袂,花迎村陌。
果核鸡豚张燕豆,儿童父老联宾席。
想笋舆到处水增光,山添色。
应情念,天涯侄。
随官牒,飘萍迹。
叹离多聚少,感今思昔。
鬓影羞临湘水绿,梦魂常对屏山碧。
凭画栏搔首望归云,情无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南郭的新居中,回忆起故乡的社交活动已久疏远。
趁着闲暇的日子,微风吹拂着衣衫,花儿迎接在村庄的小路上。
果子、鸡、猪、豆子都摆上了宴席,儿童和父老欢聚一堂。
想象着竹笋的车到处,水光潋滟,山色迷人。
应景的思念,身处天涯的侄子。
随着官文的流转,像漂浮的萍草一样无根。
感叹离别的多聚少,思绪随今昔交错。
鬓发映衬着临湘的绿水,梦魂常常对着屏山的翠色。
倚靠在画栏上,抚首眺望归来的云,情绪无边无际。
注释:
字词注释:
- 南郭新居:指作者的新居所,在南郭地区。
- 乡社:指家乡的社交活动或集会。
- 衣袂:衣裳的袖子。
- 儿童父老:指村中的小孩和老人。
- 笋舆:竹笋的车,指运送竹笋的交通工具。
- 飘萍迹:形容漂浮不定的生活状态。
- 鬓影:指鬓发的影子。
- 屏山:可能指景色如屏风般的山。
典故解析:
- 临湘水:指湘江,常用来表达对故乡水土的思念。
- 归云:归来的云,象征着思乡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珙,生活在宋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乡土情怀和人际关系,作品中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身处他乡之际,借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与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离别与归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诗的开头,南郭的新居与乡社的疏离感交织,表达出久居他乡的孤独与对故土的怀念。景中有情,风吹衣袂时,花迎村陌,生动勾勒出一个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令人倍感温暖。接着,诗人用果核、鸡豚等生活细节,展现出乡村的丰饶与人们的欢聚,生动体现了故乡的热闹与亲切。
在对比离别与重聚的情感时,诗人感叹“离多聚少”,表达了对亲情的渴望与对聚会时光的珍惜。这种情感在“鬓影羞临湘水绿”中得到了升华,诗人用“羞”字传达出对自然美的敬畏与对岁月流逝的无奈。结尾处,凭栏望云的意象更是强化了离乡游子的思乡情怀,情感的无极象征着那份难以释怀的乡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郭新居,忆乡社久成疏隔。:描述新居所与故乡社交活动的间隔,表达思乡之情。
- 乘暇日风吹衣袂,花迎村陌。:描绘悠闲的日子,微风拂面,花儿在路旁盛开,营造出愉悦的氛围。
- 果核鸡豚张燕豆,儿童父老联宾席。:细致描绘乡村生活的热闹场景,体现人情味。
- 想笋舆到处水增光,山添色。:想象着丰收的竹笋,水光山色愈加美丽,表现出对故乡自然的赞美。
- 应情念,天涯侄。:表达对远方亲属的思念。
- 随官牒,飘萍迹。:感叹自己漂泊的生活,如浮萍般无根。
- 叹离多聚少,感今思昔。:感慨离别多,聚会少,思绪缠绵。
- 鬓影羞临湘水绿,梦魂常对屏山碧。:用美丽的自然景象映衬对故乡的思念。
- 凭画栏搔首望归云,情无极。:最后,诗人倚栏远望,归云象征着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鬓影羞临湘水绿”,将发丝与水色进行对比,增添了诗意。
- 拟人:“花迎村陌”,花仿佛有了迎接的动作,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深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亲情的渴望,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乡愁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居:象征着新的生活环境,但也暗含着对故乡的思念。
- 乡社:表现出人际关系的温暖与人情味。
- 花:象征着美好、生命与希望。
- 归云:象征着对故乡的渴望,寄托着游子的思乡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儿童父老”指的是谁?
a) 诗人的朋友
b) 村中的小孩和老人
c) 诗人的亲戚 -
“鬓影羞临湘水绿”中的“羞”字传达了什么情感?
a) 自豪
b) 羞愧
c) 敬畏 -
诗中通过“归云”表达了什么?
a) 对未来的向往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生活的感慨
答案:
- b) 村中的小孩和老人
- c) 敬畏
- b) 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同样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聚少离多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江雪》(柳宗元)与本诗在自然描写上有相似之处,但《江雪》更多体现孤独感,而《满江红》则强调人际温情。
- 《登高》(王之涣)通过对远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满江红》的思乡情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