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示法震头陀
作者: 释宗演 〔宋代〕
头陀事众已多年,
华藏无衣可得传。
劈面三拳仁义绝,
陈州人出许州门。
白话文翻译:
这位头陀(修行者)已经为大众服务多年,但在华藏寺中没有衣物可以传授。
面对面地,施展出三拳,仁义之心已然断绝。
从陈州出发,走出许州的门。
注释:
- 头陀:指一种修行者,常常以乞食为生,专注于佛教修行。
- 华藏:华藏寺,佛教名寺,意指深藏的智慧和教义。
- 劈面三拳:形象地描绘出一拳接一拳的力量,隐喻一种直接的教诲或冲突。
- 仁义:指人道德标准中的仁爱和正义。
- 陈州、许州:古代地名,可能指代某种背景或特定的社会情况。
典故解析:
- 华藏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场所,象征着高深的教义和修行的境界。
- 三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教导方式,强调行善与道德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释宗演,宋代僧人,擅长诗文,常以佛教思想为主题,表达对道德和修行的思考。
- 创作背景:这一诗作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尤其是对道德沦丧的忧虑,可能是对佛教义务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开篇便指出头陀已为众人服务多年,但在华藏寺中却没有衣物可传,显示出修行者的无奈与悲哀。这种无奈不仅是对物质的缺乏,更是对精神传承的渴望。接下来的“劈面三拳仁义绝”则是诗中最具冲击力的描绘,直接表达出对当下社会道德的失望。头陀的拳头仿佛在敲打着每一个人的良知,呼唤着人们对仁义的反思。而最后一句“陈州人出许州门”则是对人们生活状态的描绘,暗示着逃避与迷失,或许是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遗憾。
整首诗在简练的文字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既表达了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也传达了对社会道德的关切,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反思与批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头陀事众已多年”:强调头陀的付出与奉献。
- “华藏无衣可得传”:表达出对佛教教义传承的失落。
- “劈面三拳仁义绝”:用拳头比喻对仁爱的强烈呼唤,直面冲突。
- “陈州人出许州门”:暗示人们在社会中迷失的状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教义传承比作衣物。
- 对仗:在“劈面三拳”和“仁义绝”中形成强烈的对比。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道德缺失的反思,同时也对修行者自身的困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意象分析:
- 头陀:象征着修行与奉献。
- 华藏:代表着佛教的智慧与教义。
- 拳头:象征着力量与冲突,寓意教义的传递不是温和的,而是需要激烈的冲击。
- 地名:陈州与许州,暗示地域与社会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头陀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修行者
- B. 官员
- C. 商人
-
“劈面三拳仁义绝”中的“三拳”指的是什么?
- A. 直接的教育
- B. 物质的缺乏
- C. 社会的矛盾
-
诗中的地名“陈州”与“许州”暗示了什么?
- A. 社会的迷失
- B. 地理位置
- C. 历史事件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王维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都是通过直白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感受,而《示法震头陀》则更关注道德与佛教教义的传承。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词典》
- 《佛教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