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其二》

时间: 2024-09-19 20:49:20

去年小港桥边见,枨触春光。

归去思量。

书尽红笺十二行。

而今独自听风雨,送却春光。

不敢思量。

一字都无夜又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年小港桥边见,枨触春光。归去思量。书尽红笺十二行。而今独自听风雨,送却春光。不敢思量。一字都无夜又长。

白话文翻译:

去年在小港的桥边,感受到春光的触碰。回去后,思绪万千,写下了十二行的红笺字迹。而如今我独自一人听着风雨,送走了春光,不敢再去想念。夜深人静,连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感觉漫长无比。

注释:

  • 枨触:指触碰、感受到的意思。
  • 红笺:红色的纸,通常用于书写情书或诗词。
  • 思量:思考、回忆的意思。
  • 送却春光:指送走了春天的美好时光。
  • 不敢思量:不敢再去回忆或思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永正,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融合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乡之情。
  • 创作背景:这首诗在春末夏初之际创作,正值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感受到现实的孤独和无奈,反映了对流逝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采桑子 其二》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诗的开头提到“去年小港桥边见”,通过景物的描绘,唤起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仿佛让读者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温暖与亲切。接着,作者提到“归去思量,书尽红笺十二行”,这不仅展现了他对春天的怀念,也暗示了他曾经的热情与追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实的无情使得这一切都成了过往,作者的情感也随之变得沉重。

“而今独自听风雨,送却春光”,这句表达了作者在孤独中对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春光的消逝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流逝,而“夜又长”则进一步渲染了孤独的氛围。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春天的怀念,更是对生命中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孤独的深刻反思,其情感深邃、意象丰富,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去年小港桥边见,枨触春光”:回忆往昔,描绘春天的美好。
    • “归去思量,书尽红笺十二行”:表现了对春光的思念和曾经热烈的情感。
    • “而今独自听风雨,送却春光”:表达了现实的孤独与无奈。
    • “不敢思量,一字都无夜又长”:隐含着对往事的深深怀念和无法释怀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手法,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通过“风雨”意象的运用,增强了孤独与失落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时间流逝和个人情感的变化,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与对孤独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刻感慨。

意象分析:

  • “小港桥”:象征着一个美好的回忆场所,承载着过去的情感与美好时光。
  • “春光”:代表青春与希望,象征着生命中美好的时刻。
  • “风雨”:象征孤独和无奈,暗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红笺”是什么颜色的纸?
      • A. 绿色
      • B. 红色
      • C. 白色
    2. 作者在诗中对春光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怀念
      • B. 忘记
      • C. 嫉妒
    3. “一字都无夜又长”中的“夜又长”指的是什么?
      • A. 时间的短暂
      • B. 孤独的漫长
      • C. 春光的美好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永正的《采桑子 其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往昔美好的怀念,但陈永正更加突出孤独感,而李清照则更强调对爱情的思念与渴望。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解析》
  • 《陈永正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