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越上霖雨应祷》
时间: 2025-01-10 23:09: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文英的《烛影摇红·越上霖雨应祷》
秋入灯花,夜深檐影琵琶语。
越娥青镜洗红埃,山斗秦眉妩。
相间金茸翠亩。认城阴春耕旧处。
晚舂相应,新稻炊香,疏烟林莽。
清磬风前,海沈宿袅芙蓉炷。
阿香秋梦起娇啼,玉女传幽素。
人驾梅槎未渡。试梧桐聊分宴俎。
采菱别调,留取蓬莱,霎时云住。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灯花已悄然绽放,夜深时檐下的影子仿佛琵琶在低声吟唱。越国的美女在青色的镜子中洗去脸上的红尘,山间的女子如同秦国的眉目般妩媚。金色的茸草与翠绿的田畦交错,认得那座城市的阴影,那里是我春耕的旧地。晚上的舂米声响起,新米的香气随稀疏的烟雾弥漫在林间。清脆的磬声在风中响起,仿佛海底的芙蓉花正在袅袅升起。阿香在秋梦中娇声啼哭,玉女传递着幽静的素雅。人驾着梅花小舟尚未渡过河流,试图在梧桐树下聊聊分餐的事。采菱的曲调别具一格,希望能留住蓬莱的景致,霎时云雾便消散了。
注释
- 灯花:指秋季的灯烛或灯光。
- 檐影:屋檐投射的影子。
- 琵琶语:琵琶的声音,象征音乐的柔美。
- 越娥:越国的女子,常用以形容美丽的女子。
- 青镜:青色的镜子,象征清新雅致的美。
- 金茸翠亩:金色的茸草与翠绿的田地,描绘自然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文英,号元之,宋代词人,淳熙年间人,擅长词作,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之一。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
《烛影摇红·越上霖雨应祷》创作于秋季,诗人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生活和爱情的思考,诗中融入了对越国文化和美人形象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天的夜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深刻观察与感悟。首句“秋入灯花,夜深檐影琵琶语”便以灯花和檐影构建了一个温馨而又略显孤寂的场景,夜的寂静与琵琶的低语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接下来的描写中,越娥的清雅与山斗的妩媚相得益彰,突显了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词中对乡土的熟悉感,尤其是“认城阴春耕旧处”的描写,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新稻的香气与晚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丰收的画面,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希望。诗的后半部分,阿香的娇啼和玉女的幽素传递出一种柔和而又淡雅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匠心,清磬、芙蓉等意象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深化了诗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腻的感受与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入灯花:秋天的气息已经渗入灯光之中,暗示季节的变迁。
- 夜深檐影琵琶语:夜深时,檐下的影子与琵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越娥青镜洗红埃:越国的美女在青镜前洗去脸上的红尘,象征着美与纯洁。
- 山斗秦眉妩:山中女子的眉目如同秦国的美女,描绘了自然之美与人之美的结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花比作秋天的象征,创造出一种温馨的意境。
- 拟人:将檐影赋予了琵琶的声音,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如“金茸翠亩”与“晚舂相应”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细腻感受,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观察,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哲思,情感细腻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花:象征温暖与希望。
- 琵琶:代表音乐与柔情。
- 越娥:象征美丽与优雅。
- 新稻:象征丰收与富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灯花”主要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秋天的温暖
- C. 春天的生机
- D. 夏天的热烈
-
“越娥青镜洗红埃”中“红埃”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容颜
- B. 生活的尘埃
- C. 过往的回忆
- D. 自然的景色
-
诗歌中表达了对哪个季节的情感?
- A. 春
- B. 夏
- C. 秋
- D. 冬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吴文英与李清照
吴文英的作品多以细腻的描写和温柔的情感著称,而李清照的词则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与细腻的心理描写。两者都体现了宋代词人的婉约风格,但在意象使用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李清照常常通过个人的情感来表达对生活的思考,而吴文英则更多地通过自然景物描绘来传递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吴文英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