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11 21:37: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作者: 胡翼龙 〔宋代〕
六曲银屏梦隔云。
半分莺影匣生尘。
别来可是春愁觉,
试著轻衫不贴身。
风月夜,短长亭。
也须闻得子规声。
归时莫看花梢上,
但看芳洲绿浅深。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银屏的曲折如同云雾般隔开。
只留下一点黄莺的影子,匣中已落满尘埃。
自从离别后,不知是否感受到春天的愁苦,
轻薄的衣衫试着不再紧贴身体。
在这风月的夜晚,短亭与长亭相伴。
也应该听到那子规鸟的鸣叫。
归来的时候不必去看花梢上,
只需注视那芳洲的草色淡深。
注释:
- 六曲银屏:指的是屏风的形状,形容梦境如同银屏一般绵延。
- 莺影匣生尘:黄莺的影子在匣子里聚尘,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积累。
- 春愁觉:春天的忧愁,表达对离别的思念。
- 轻衫不贴身:试图穿着轻薄衣衫,意在减少身体的负担,象征内心的挣扎。
- 子规声:子规是杜鹃鸟,常被认为是悲伤的象征,寓意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翼龙,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风格清新,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春日,正值离别之时,表达了对春天的思念以及对过往情感的追忆。诗人在春光明媚的季节中感受到的愁苦与孤独,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离别与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鹧鸪天》以梦境开始,描绘出一种虚幻而又现实交织的复杂情感。开头的“六曲银屏梦隔云”让人联想到幽静的环境和内心的孤独,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特的空间,梦与现实交替。随着诗歌的推进,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惆怅。特别是“春愁觉”一句,直击人心,展现了春天带来的不仅是生机,还有对旧情的思念。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人巧妙地将心境与环境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风月夜,短长亭”描绘出一个宁静的夜晚,亭子是人们停留和思考的地方,而“子规声”更是将这种思念与孤独推向高潮。子规的叫声常常被视为悲伤的象征,恰如诗人内心的愁苦。
最后两句“归时莫看花梢上,但看芳洲绿浅深”更是表达了一种绝望的选择,诗人不再关注眼前的美丽,而是选择去看那更为深邃的芳洲,暗示着对内心深处感情的探寻。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春天的赞美,又夹杂着对离别的感伤,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动人的情感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曲银屏梦隔云:描绘了一种梦境与现实的隔阂,银屏的曲折暗示了梦的深邃与神秘。
- 半分莺影匣生尘:黄莺的影子落入尘埃,隐喻情感的淡漠与时光的流逝。
- 别来可是春愁觉:离别后,春天的愁苦油然而生。
- 试著轻衫不贴身:表达内心的挣扎与对轻松的渴望。
- 风月夜,短长亭:诗人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夜晚,短亭与长亭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 也须闻得子规声:子规的鸣叫唤起内心的悲伤与思念。
- 归时莫看花梢上:告诫自己不去关注眼前的花朵。
- 但看芳洲绿浅深:转而关注更深层次的情感和自然的内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境比作银屏,增强了梦的神秘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子规声”引发的思念。
- 对仗:如“短长亭”,对称的结构加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表达了离别后的愁苦与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过往的追忆,形成了一种深邃而细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屏:象征梦境的隔离与人内心的幽静。
- 莺影:代表美好而短暂的回忆。
- 子规:象征悲伤与思乡。
- 芳洲:意指生命的深处与情感的根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鹧鸪天》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胡翼龙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子规”指的是什么鸟?
A. 黄莺
B. 燕子
C. 杜鹃
D. 乌鸦 -
诗人在归来的时候应该看什么?
A. 花梢
B. 芳洲
C. 山川
D. 夕阳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同样表达了对离别与情感的思考。
- 《春望》(杜甫):描绘春天的景色与内心的愁苦。
诗词对比:
- 《鹧鸪天》与《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思念与感伤,但《春望》更侧重于国家的忧虑,而《鹧鸪天》则更聚焦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为了解宋词的整体风格与特点。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诗词的深入分析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