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一作陈情上韦令公)》
时间: 2025-04-27 06:36: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一作陈情上韦令公)
闻道边城苦,今来到始知。
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
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白话文翻译:
听说边城的苦难,今天来到这里才真正体会。
羞于把门下的曲子,唱给那陇头的孩子。
狡诈的敌人仍然不遵命令,烽火烟雾愁苦直逼北方。
却让我遭受严厉的惩罚,不敢再向松州求助。
注释:
- 黠虏:指的是狡猾的敌人,这里指边境的敌军。
- 烽烟:指烽火传信,暗示战乱的紧迫和忧虑。
- 松州:地名,可能指诗人的故乡或避难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涛(768年-832年),字映雪,号涛,唐代女诗人,生于蜀地,因其才华和美貌而闻名。她的诗歌多以清新、婉约见长,尤其擅长表达个人感情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边疆战乱时期,诗人因受到贬谪前往边城,身处艰苦环境,感受到边地的困苦与战事的紧迫,情感愈加沉重。
诗歌鉴赏:
《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是薛涛在贬谪至边疆时写的,诗中流露出对边地苦难的深切体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开头“闻道边城苦,今来到始知”,展现了她从听闻到亲身经历的强烈反差,表达出一种无奈和愤懑。接下来的“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透露了她对自己身世的自卑与羞愧,尤其是因身处边疆而感到无法再以往的身份自处,暗示着她的高洁与对命运的反思。
“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则进一步加深了战乱的紧迫感,敌军的狡猾与不守誓言,令她对国家安危倍感忧虑。最后一句“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展现出她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屈辱,似乎即使在困境中也不能向故乡诉说苦楚,表现出对命运的无助与悲伤。
全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边疆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家国的深切关怀,颇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道边城苦,今来到始知:
- 听说边地的苦难,今天来到这里才真正明白。
- 表达了从听闻到亲身体验的深刻感受。
-
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 羞愧于将自己过去的曲子,唱给乡间的孩子。
- 体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自卑与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
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
- 狡诈的敌人仍然不遵守命令,北方的烽烟愁苦不断。
- 强调了战乱的紧迫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 让我遭受严厉的惩罚,不敢向松州求助。
- 反映出身处困境中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闻道”与“来到”,“羞将”与“唱与”,形成了优美的节奏感。
- 比喻:用“烽烟”形象地传达了战乱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苦难的深切体会,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深情思念,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意象分析:
- 边城:象征着战乱与苦难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门下曲:代表诗人过去的美好时光与身份,暗示对失去的怀念。
- 烽烟:象征着战事的紧迫与不安,传递出诗人内心的焦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黠虏”指代什么?
- A. 友军
- B. 敌人
- C. 商人
-
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感受是?
- A. 开心
- B. 无奈与羞愧
- C. 轻松
-
“烽烟”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战乱
- C. 喜庆
答案:
- B. 敌人
- B. 无奈与羞愧
- B. 战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薛涛与王之涣的作品都体现出对国家、边疆的关切,但王之涣的诗更多描绘壮丽景色,薛涛则通过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女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