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
时间: 2025-01-27 03:46: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心忘世久,世亦不我干。
遂成一无事,因得长掩关。
掩关来几时,仿佛二三年。
著书已盈帙,生子欲能言。
始悟身向老,复悲世多艰。
回顾趋时者,役役尘壤间。
岁暮竟何得,不如且安闲。
白话文翻译:
我心中早已忘却了世俗的纷扰,世间的事物也与我无关。
因此我变得无所事事,便长时间地闭关独处。
我闭关已经有多久了,似乎有二三年那么久。
写书已经积累了很多,孩子也慢慢长大,能够说话了。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渐渐老去,又感到世事艰难。
回头看那些忙于追逐世俗的人,都是在尘土中劳碌奔波。
年末时节究竟能得到什么,不如安闲自在地过日子。
注释:
- 忘世:指忘记世俗的纷扰。
- 干:干涉、相关,这里指不再受世事的困扰。
- 无事:没有事情可做,闲暇。
- 掩关:闭关,指隐居。
- 盈帙:书帙,书籍的卷数,这里指著作已多。
- 能言:孩子能够说话。
- 向老:逐渐老去。
- 趋时者:忙于追逐世俗的人。
- 役役:形容忙碌的样子。
- 尘壤:尘土,指世俗的生活。
- 安闲:安静、悠闲,指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白居易晚年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白居易长期担任官职,后来逐渐对官场的纷扰感到厌倦,选择隐居写作,表达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悟。
诗歌鉴赏:
《闭关》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泊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前两句“我心忘世久,世亦不我干”开篇即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他已经将世俗的喧嚣抛在脑后,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此后,诗人自述在闭关的日子里,专心致志于写作,积累了许多著作,孩子也渐渐长大,能够与之交流。这种生活状态在他眼中是自由而安逸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老去和世事的艰辛,内心的平静逐渐被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世态的感慨所取代。尤其是“复悲世多艰”一句,流露出他对世间艰难的无奈与悲伤。最后两句“岁暮竟何得,不如且安闲”则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世事繁忙终究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不如在岁末时节享受安闲自在的生活。
整首诗在思想上呈现出对世俗的反思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刻与敏感。诗的情感细腻而真实,给人以深思与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心忘世久:强调诗人内心对世俗的忘却,体现他的隐逸情怀。
- 世亦不我干:说明他对外界事务的漠视,表现出一种超然态度。
- 遂成一无事:生活变得空虚,没有事情可做。
- 因得长掩关:因为无事可做,所以选择长时间闭关。
- 掩关来几时:自问闭关已有多久,反映时间的流逝。
- 仿佛二三年:对时间的模糊感,突出生活的悠闲。
- 著书已盈帙:写作已颇有成就,书籍数量众多。
- 生子欲能言:孩子成长,能与之交流,表现生活的变化。
- 始悟身向老:意识到自己逐渐老去,展现对生命的感慨。
- 复悲世多艰:对世事艰难的悲伤,反映内心的矛盾。
- 回顾趋时者:回望那些忙于追逐世俗的人,表现对他们生活的反思。
- 役役尘壤间:描绘那些人忙碌的状态,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批判。
- 岁暮竟何得:年末时节能得到什么,体现对人生的思考。
- 不如且安闲:强调安闲自在的生活更为可贵,传达诗人的生活哲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我心忘世久,世亦不我干”,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 反问:通过“岁暮竟何得”的反问,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排比:如“著书已盈帙,生子欲能言”,增强了语句的力量和韵律。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诗人通过对自身生活的回顾,展示了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事的思考,反映了他对安闲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心: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事的超然。
- 关:象征隐居与远离尘嚣的生活。
- 书:象征创作与知识的积累。
- 子: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家庭的温暖。
- 世:象征世俗的纷扰与人生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我心忘世久”意指: A. 忘记了亲人
B. 忘却世俗的纷扰
C. 忘记了时间 -
“著书已盈帙”中的“盈帙”指: A. 书籍非常多
B. 书籍非常少
C. 书籍已经完成 -
诗中提到“趋时者”是指: A. 忙于追求世俗的人
B. 喜欢安静的人
C. 学习的人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闭关》与王维的《鹿柴》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更加关注自然景物的描写,而白居易则更多地反映内心世界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