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翦梅(忆别)》

时间: 2025-01-11 17:50:28

红映阑干绿映阶。

闲闷闲愁,独自徘徊。

天涯消息几时归,别后无书有梦来。

后院棠梨昨夜开。

雨急风忙次第催。

罗衣消瘦却春寒,莫管红英,一任苍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翦梅(忆别)
作者: 李石 〔宋代〕

红映阑干绿映阶。
闲闷闲愁,独自徘徊。
天涯消息几时归,
别后无书有梦来。
后院棠梨昨夜开。
雨急风忙次第催。
罗衣消瘦却春寒,
莫管红英,一任苍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孤独的人在春天的景色中,思念远方的人的心情。红色的花朵映照着栏杆,绿色的草地映衬着台阶。心中烦闷忧愁,独自徘徊不前。远方的消息何时才能归来,离别之后没有收到书信,只有梦中相见。后院的棠梨花在昨夜绽放,急促的雨和忙碌的风顺序而来。轻薄的衣衫在春寒中显得消瘦,不必去在意红色的花朵,任凭苍苔覆盖。


注释:

字词注释:

  • :映照,反射光线。
  • 阑干:栏杆,指阳台或平台的边缘。
  • 闲闷闲愁:形容心情空虚、忧愁的状态。
  • 天涯消息:远方的消息。
  • 棠梨:一种梨树,花开时节非常美丽。

典故解析: 此诗虽没有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表现出一种离别的愁苦,反映了古人对离别与思念的共同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石,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抒情风格著称。其诗多描写山水、花鸟,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石与友人离别之际,正值春天,正是花开之时,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自身的孤独与思念。


诗歌鉴赏:

《一翦梅(忆别)》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抒情诗,诗中通过春天的景色表现出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开头两句“红映阑干绿映阶”,描绘了春日的生机勃勃,鲜花与绿草的交映,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矛盾:外在的美丽与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句子“闲闷闲愁,独自徘徊”,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心理状态,闲闷与愁苦交织,使读者能感受到那种无力的徘徊。

而“天涯消息几时归”一句,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期盼,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接下来的“别后无书有梦来”则暗示了离别后的失落,虽然梦中相见却难以填补现实的孤独。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后院棠梨的开放,以及春雨与春风的节奏,展现了自然的变换与诗人内心的感受。最后一句“莫管红英,一任苍苔”,不仅是对美好事物的放弃,也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透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整首诗在意象上融合了春天的美丽与离别的伤感,情感真挚而细腻,展现了李石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红映阑干绿映阶:春花与草色交映,营造出美丽的春日场景。
  2. 闲闷闲愁,独自徘徊:诗人内心的烦闷与忧愁,使他在美景中感到孤独。
  3. 天涯消息几时归: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渴望得到消息。
  4. 别后无书有梦来:离别后没有书信,只有梦中相见的虚幻。
  5. 后院棠梨昨夜开:描绘后院的棠梨花盛开,春天的生机。
  6. 雨急风忙次第催:春雨与春风的急促来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7. 罗衣消瘦却春寒:轻薄的衣衫在春寒中显得单薄,暗示着内心的孤独。
  8. 莫管红英,一任苍苔:放弃对美好事物的关注,任由时间与自然的变化。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红映阑干绿映阶”,形成一种和谐美感。
  • 拟人:如“雨急风忙”,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象征:如棠梨花象征着美好与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美丽春日中因离别而产生的孤独与思念,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怀念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红映阑干:象征着春天的活力与美好。
  2. 绿映阶: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与生机。
  3. 棠梨:美丽而短暂,象征友谊的珍贵。
  4. 苍苔: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开头提到的“红映阑干”指的是什么?

    • A. 红色的花朵
    • B. 红色的衣服
    • C. 红色的楼房
  2. 诗中提到“天涯消息几时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思念
    • C. 无聊
  3. 诗人在最后提到“莫管红英”是想表达什么?

    • A. 继续追求美好
    • B. 对美好的放弃
    • C. 赞美红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思念之情。
  •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一翦梅(忆别)》更注重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而《静夜思》则通过月光引发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景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