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过龙洞阁
作者: 陆游 〔宋代〕
天险龙门道,霜清客子游。
一筇缘绝壁,万仞俯洪流。
著脚初疑梦,回头始欲愁。
危身无补国,忠孝两堪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龙门道的险峻,诗人在霜冻清晨游览此地。一根拐杖伴着他走在绝壁之上,俯瞰着万丈洪流,内心感到无比震撼。脚步刚踏上这片土地,他竟怀疑自己身处梦境,而回头望去时,心中涌起愁苦。虽然身处险境,却无力为国效劳,忠孝的情怀让他感到羞愧。
注释:
- 天险:险要的地方,意指龙门道的险峻。
- 龙门道:指的是险峻的山路,象征困难与挑战。
- 霜清:指晨霜清冷的天气,给人一种清晰而冷峻的感觉。
- 客子:指游人或旅客。
- 一筇:指手杖,帮助行走。
- 绝壁:指悬崖峭壁,形容地势险峻。
- 万仞:形容极高的崖壁。
- 洪流:指奔腾不息的河流,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无情。
- 著脚:指脚踏上土地。
- 危身:指身处险境。
- 补国:为国家效劳。
- 忠孝:指忠于国家和孝敬父母,两者让他感到羞愧。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忠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观念,强调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庭的孝顺。在陆游的生平中,他因战乱而未能实现报国之志,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报国,经历了国家的多次战乱,创作了大量诗词,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陆游深感国难,常常在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无能为力的自责。
诗歌鉴赏:
《再过龙洞阁》是陆游在游览龙门道时的感悟与反思,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描绘了龙门道的险峻和清冷,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感受。接着,诗人用“一筇缘绝壁,万仞俯洪流”描绘出他在悬崖边缘俯瞰奔流不息的河水,展现了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第三句“著脚初疑梦”反映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震撼与迷茫,仿佛置身于梦中,而“回头始欲愁”则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深切思考与忧愁。最后两句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对国家的忠诚,尽管身处险境,然而对国家的贡献却感到无能为力,忠孝的情怀让他倍感羞愧。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引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与责任的深刻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险龙门道:指出龙门道的险峻,暗示在旅途中所面临的艰难。
- 霜清客子游:描绘了清晨霜冻的环境,增添了游子的孤独感。
- 一筇缘绝壁:使用手杖在绝壁行走,形象地表现出艰难的旅程。
- 万仞俯洪流:从高处俯瞰奔流的河水,表现出自然的壮丽和人的渺小。
- 著脚初疑梦:初到此地,感到如梦幻般的不真实。
- 回头始欲愁:回首往事,心中涌起忧愁。
- 危身无补国:身处危险却无力为国效劳,表现出深深的无奈。
- 忠孝两堪羞:对国家和家庭的忠诚与孝道,反而成了诗人内心的负担。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著脚初疑梦”,将现实与梦境相对照,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 对仗:诗中“忠孝两堪羞”与前面的“危身无补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力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个人无力的悲哀,表达了深厚的忠孝情怀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龙门道:象征着人生的艰难险阻。
- 霜清:象征着清冷的现实与孤独的心境。
- 绝壁与洪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忠孝:传达了传统文化中对国家和家庭的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仞”指的是:
- A. 一种水流
- B. 高度
- C. 难度
- D. 风景
-
诗人为什么感到“羞”?
- A. 因为没有游玩
- B. 因为无法为国效劳
- C. 因为迷路
- D. 因为忘记带食物
-
诗中提到的“龙门道”象征着:
- A. 旅行的乐趣
- B. 人生的艰难险阻
- C. 家庭的温暖
- D. 战争的胜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描绘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 《春望》:杜甫在《春望》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忧伤,情感深厚。
诗词对比:
- 陆游与杜甫:两位诗人在国家动乱时都表现出深刻的忧国情怀,但陆游更侧重于个人困境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强调对国家命运的悲痛。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他们在相似背景下的不同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陆游及其诗作的文化背景与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