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迟 咏雁》
时间: 2025-01-27 03:29: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漏迟 咏雁
作者: 刘基
渺长空万里,西风动地,雁来无数。
早发榆关,暮入楚江烟雨。
逝水浮花去远,但满眼黄芦飞絮。
肠断处,云深梦泽,月寒湘浦。
楼上有个佳人,闷倚遍阑干,翠眉双聚。
泪湿鸦鬟,化成素丝千缕。
一望一回惆怅,又灯暗网虫垂户。
天路阻,谁知此情愁苦。
白话文翻译
在辽阔的天空下,西风吹动大地,成群的雁群飞来。
清晨从榆关出发,傍晚进入楚江的烟雨之中。
流逝的水面上浮着花朵,远去的身影,但眼前尽是黄芦的飞絮。
我心肠断的地方,云雾深处如梦的泽国,月光在湘江的渡口显得寒冷。
楼上有位佳人,闷闷不乐地倚着栏杆,眉头紧锁。
泪水湿润了她的乌发,化作千缕素丝。
一望再回头,心中惆怅不已,灯光暗淡,蛛网垂于门口。
天路阻隔,谁能知晓我的愁苦呢?
注释
- 渺:渺小、辽远的意思,这里形容天空的辽阔。
- 榆关:指榆关,古代的一个重要关口,位于今山西省和太原市附近。
- 楚江:指长江的支流,流经楚地。
- 黄芦:一种植物,这里象征着秋天的景象。
- 鸦鬟:指乌黑的头发。
- 素丝:形容头发因泪水湿润而变得柔软如丝的样子。
典故解析
- “早发榆关,暮入楚江烟雨”:上下句描绘了一种远行的情景,榆关和楚江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地理位置,象征着长途跋涉的艰辛。
- “月寒湘浦”:湘江是屈原的故乡,月寒则引申出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1311-1375)是元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尤其擅长抒情诗。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切和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元代末期,正值社会动荡和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咏雁的方式表现出对远行、孤独和思乡的深切感受。
诗歌鉴赏
《玉漏迟 咏雁》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描绘了长空万里、雁群飞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秋天的萧瑟与孤独。诗的开头,诗人用“渺长空万里,西风动地,雁来无数”形象地展示了秋天的景象,西风的吹拂使得雁群成群结队地飞来,表现出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轮回。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早发榆关,暮入楚江烟雨”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不易,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转换使得诗人内心的惆怅愈发显著。尤其是“肠断处,云深梦泽,月寒湘浦”一句,深刻揭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往的追忆。同时,楼上佳人抒发的情感与诗人相呼应,形成了情感的共鸣。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情的细腻刻画。通过咏雁这一意象,诗人将个人的忧伤与时代的悲切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渺长空万里:描绘天空的辽阔,渺小的雁群在此背景下显得微不足道。
- 西风动地,雁来无数:西风吹动大地,雁群纷纷而至,表现出秋天的气息。
- 早发榆关,暮入楚江烟雨:描述旅途的艰辛与漫长,早晨出发,傍晚仍在路上。
- 逝水浮花去远:流逝的水面上漂浮着枯萎的花朵,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无情。
- 但满眼黄芦飞絮:眼前满是秋天的黄芦与飞絮,充满了萧瑟的气氛。
- 肠断处,云深梦泽:此处表达了诗人的心痛与对故乡的思念。
- 月寒湘浦:湘江的月光显得格外寒冷,进一步渲染了孤寂的情绪。
- 楼上有个佳人,闷倚遍阑干:楼上佳人的出现,增加了情感的层次。
- 泪湿鸦鬟,化成素丝千缕:佳人的眼泪化作千丝,表现出她的无奈与悲伤。
- 一望一回惆怅:反复的思念和忧愁,使得情感愈发浓烈。
- 又灯暗网虫垂户:灯光暗淡,虫网垂落,象征着孤独和无助。
- 天路阻,谁知此情愁苦:旅途阻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楚无人能知。
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泪湿鸦鬟”“月寒湘浦”等,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和画面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孤独、思乡和旅途的艰辛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象征远行与思乡,雁群的南飞暗示着秋天的来临。
- 月:象征孤独与清冷,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 黄芦:象征秋天的景象,渲染出萧条的氛围。
- 佳人:象征着思念与爱,增加了情感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榆关”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方的关口
- B. 西南的河流
- C. 东北的山脉
- D. 古代的一个重要关口
-
“月寒湘浦”中的“湘浦”指的是哪里?
- A. 湘江
- B. 黄河
- C. 长江
- D. 运河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与思念
- C. 愤怒
- D. 无聊
答案:
- D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秋夕》
- 王维《鸟鸣涧》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刘基的《玉漏迟》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杜甫更多地关注家庭的团聚,而刘基则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代诗人刘基研究》
- 《古诗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