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巳未春日山居杂兴十二解》
作者:杨万里 〔宋代〕
春寒偏勒牡丹迟,
晚似常年半月期。
上巳清明同一日,
那时恰好放花枝。
白话文翻译
春寒的天气使得牡丹开花的时间推迟,
与往年相比,开花的时间晚了半个月。
上巳节和清明节恰好在同一天,
那时正好是牡丹盛放的时节。
注释
字词注释:
- 偏勒:偏向于限制或拖延。
- 牡丹:一种花卉,象征富贵和美丽。
- 晚似常年半月期:开花的时间比往年迟了大约半个月。
- 上巳:农历三月初三的节日,通常与春天的清明节相邻。
- 放花枝:指花枝绽放、盛开的情景。
典故解析:
- 上巳节:古代春季的一个节日,习俗包括沐浴、踏青、放风筝等,象征春天的来临。
-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日,通常在春天,表达人们对先人的追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80年-1260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风格清新、自然,常描绘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春季写成,描绘了自然界中牡丹花的开花时节,反映了当时的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寒对牡丹开花的影响,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开头的“春寒偏勒牡丹迟”直接点出主题,春寒的天气不仅影响了植物的生长,还反映出春天的多变与无常。接下来的“晚似常年半月期”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通过比喻将今年的牡丹开花时间与往年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迟到的惆怅与无奈。
整首诗的情感在“上巳清明同一日”达到了高潮,这一节日的交汇,既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人们生活的节奏。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人文节日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最后一句“那时恰好放花枝”,不仅是对未来美好景象的期待,也暗含了诗人对春日到来的喜悦。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和变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寒偏勒牡丹迟:春天的寒冷天气使得牡丹花开的时间推迟,表达了自然对生活的影响。
- 晚似常年半月期:牡丹花的开花时间比往年晚了半个月,突显出气候变化的异常。
- 上巳清明同一日:上巳节和清明节重合,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节日的欢愉。
- 那时恰好放花枝:期待在节日之时,牡丹花能够盛放,寓意着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晚似常年半月期”形象地表达了开花时间的不同。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牡丹作为美丽的象征,代表着春天的生命力和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变化,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命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富贵、美丽,也代表春天的生机。
- 春寒:反映春天的不稳定性,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上巳、清明: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生活习俗,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对先人的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花是哪个?
A. 玫瑰
B. 牡丹
C. 兰花 -
“上巳清明同一日”中提到的“上巳”是什么节日?
A. 中秋节
B. 春节
C. 上巳节 -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期待和喜悦
C. 失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春望》中同样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忧虑;而杨万里的这首诗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美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