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
白话文翻译:
我这身子在南北之间渐渐老去,愁苦中只能遥望那征途的归宿。大地辽阔,三楚大地在我眼前蜿蜒;天空低垂,仿佛直接连入五湖之中。看那浮云,心中思念远方,行走在月光下,影子也显得孤独。慷慨的秋风开始吹起,我的悲歌却不是为了那鲈鱼而唱。
注释:
- 此身南北老:指自己在南北之间漂泊,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衰老。
- 愁见问征途:表达对旅途的忧愁和思念,无法问询归路。
- 地大蟠三楚:三楚指的是楚地,地大意指大地辽阔。
- 天低入五湖:形容天空低沉,似乎与五湖相连。
- 看云心共远:看着云朵,心中与它一起遥望远方。
- 步月影同孤:在月光下行走,影子显得孤单。
- 慷慨秋风起:秋风的到来,充满豪情。
- 悲歌不为鲈:悲伤的歌声并不是为了诱饵鲈鱼而唱。
典故解析:
- 鲈:在古代,鲈鱼是美味的象征,常被用作宴席上的佳肴。这里“悲歌不为鲈”有对比的意味,表明作者的悲伤情绪并非为了追求物质享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政治改革并积极参与,且在诗词上也有较高成就,风格豪放、深沉。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他因政治理想与现实严重冲突而倍感失落和孤独之时,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漂泊不定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展现了他在南北之间的漂泊感和对远方的思念。诗的开头两句,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也是对人生旅途的无奈。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地大”和“天低”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广阔与自己的渺小,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最后两句则以秋风和悲歌收束,展现出一种壮阔却又悲凉的气氛。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哲理思考,传达了对生命的辩证理解,体现了王安石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关注。
诗词解析:
- 此身南北老:强调了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流逝。
- 愁见问征途:愁苦的情感展现了对未来的不确定。
-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描绘自然景观的辽阔,同时反映诗人的内心孤独。
- 看云心共远:意象与情感的结合,表现对远方的向往。
- 步月影同孤:月光下的孤独影子,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寂寞。
- 慷慨秋风起:秋风的到来,寓意着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 悲歌不为鲈:强调了诗人悲伤的深刻,不为物质享乐而歌唱,表现了对内心情感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低入五湖”,通过形象的比喻增强了景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体现了诗词的对称美。
- 拟人:秋风被赋予了“慷慨”的性格,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对孤独与思乡之情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南北:象征旅途的无尽与人生的漂泊。
- 云:象征着思念与遥远的理想。
- 月影:象征孤独与内心的沉重。
- 秋风: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身南北老”中的“老”指什么?
A. 年龄
B. 生活
C. 旅途 -
“悲歌不为鲈”中“鲈”指什么?
A. 鲈鱼
B. 一种悲伤
C. 物质享乐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旅夜书怀》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李白的作品常常涉及旅途与人生的主题,王安石的《旅思》更显沉重与思索,而李白的《月下独酌》则更具洒脱与豪情。两者的风格展现出不同的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