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时间: 2025-01-26 00:29: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白话文翻译
酒泉的太守能舞剑,他的高堂中设酒,夜里击鼓。
一曲胡笳声使人心肠断裂,大家相互对视,泪如雨下。
琵琶与长笛的曲调相互和鸣,羌族的孩子们也齐声唱歌。
牛肉炙烤,野驼被烹调,交河的美酒源自叵罗。
三更喝醉后在军中安寝,却无奈秦山的梦难以归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酒泉:指酒泉,地名,今甘肃省酒泉市。
- 太守:地方官员,负责治理一方。
- 胡笳:一种乐器,常用于边地的音乐。
- 琵琶:一种弦乐器,流行于中国。
- 羌儿胡雏:羌族的孩子们。
- 交河:指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水域,现今在乌兹别克斯坦一带。
- 叵罗:古代指美酒的来源地,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酒。
典故解析
- “胡笳一曲断人肠”:胡笳是边疆民族的乐器,其曲调悲凉,常用于表达离愁别绪。
- “三更醉后”:指深夜醉酒后,表明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青门,生于边地,后侨居长安。他的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和战士生活,情感激昂,语言豪放,具有强烈的个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岑参担任酒泉太守期间,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边地生活的感慨,展示了他在宴席上的欢愉与内心的孤独。
诗歌鉴赏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是岑参在宴席上作的一首边塞诗,诗中融入了音乐、饮酒、悲伤等多重元素,描绘出一种欢畅而又哀伤的气氛。开头两句描绘了太守的豪情与宴席的热闹,接着转入音乐的描绘,胡笳声响起,带来的是对离愁的感触,令人心痛。诗人在此时与在场的宾客相望,泪水夺眶而出,显示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波动。
接下来的几句中,琵琶与长笛的合奏,羌儿的歌声,带来了一种热烈的气氛,似乎是对痛苦的暂时忘却。然而,宴席的欢乐无法掩盖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两句,诗人醉后在军中安寝,却无奈于归梦的遥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向往和无奈的心情,给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欢愉与悲伤的对比中,展现了士人的豪情与孤独,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深刻地反映出边塞生活的复杂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酒泉太守能剑舞”:描绘太守的豪迈,展现出边地生活的气氛。
- “高堂置酒夜击鼓”:宴会气氛热烈,夜晚的鼓声为宴席增添了气氛。
- “胡笳一曲断人肠”:胡笳声悲凉,触动人心,使人感到忧伤。
- “座上相看泪如雨”:宾客们在音乐声中流泪,表明对故乡的思念。
- “琵琶长笛曲相和”:两种乐器的和鸣,展现宴席的欢乐。
- “羌儿胡雏齐唱歌”:羌族的孩子们的歌声,增强了边地的民族特色。
- “浑炙犁牛烹野驼”:美食的描写,展现宴席的丰盛。
- “交河美酒归叵罗”:美酒的来源,进一步渲染宴席的豪华。
- “三更醉后军中寝”:醉酒后的无奈与孤独。
- “无奈秦山归梦何”: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泪如雨”,将泪水比作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琵琶长笛曲相和”,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泪如雨”,强调了情感的强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边地生活的复杂感受。通过宴席的欢愉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士人的豪情和对家乡的深切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象征着欢愉和放松,但同时也暗含对故乡的思念。
- 乐器(胡笳、琵琶、长笛):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 泪:象征着思乡之情,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伤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岑参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乐器不包括: A. 胡笳
B. 琵琶
C. 古筝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思乡
C. 愤怒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岑参 vs. 王之涣:两位诗人都以边塞诗闻名,岑参的诗多表现士人的豪情和思念,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壮阔的自然景观,典型的如《登鹳雀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