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其三 九日次前韵》
时间: 2025-01-27 04:12: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江流入苍烟,戍楼吊古临无地。
清霜初肃,鹰扬隼击,青霄凌厉。
新雁声中,夕阳影里,千崖秋气。
念东篱采菊,龙山落帽,风流在尚堪继。
引满松醪径醉。诵坡仙临漳宵济。
茱萸细看,明年谁健,空悲身世。
儿辈何知,更休说似,登山临水。
那纷纷毁誉,耳边风过,我何曾记。
白话文翻译:
汉江水流入苍茫的烟雾中,戍楼下吊唁古人,四周一片荒凉。
寒霜初降,鹰翅高扬,猎隼出击,天空显得格外清朗。
在新雁的啼声中,夕阳的影子里,千山万崖都弥漫着秋意。
我想起东篱采菊的情景,龙山上帽子落下的风流,仍然值得追忆。
引着满满的松醪,走上小径醉酒。吟诵着坡仙的诗篇,仿佛在临漳的夜晚得以畅快。
细看茱萸,明年谁又能健康?无奈空自悲伤身世。
孩子们又知道什么,还是别说那种事,登山临水而已。
那些纷繁的毁誉,耳边风声过,我又何曾记得?
注释:
- 苍烟:苍茫的烟雾,形容山水之间的朦胧景象。
- 戍楼:古代守边防的重要建筑,寓意怀古。
- 鹰扬隼击:比喻勇猛的猎鹰在空中飞翔,形象生动。
- 东篱采菊:出自陶渊明的《饮酒》,意指悠然自得的生活。
- 坡仙:指苏轼,号“坡仙”,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
- 茱萸:一种植物,古时有佩戴茱萸以祈求平安的习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去华,宋代诗人,生于南宋,生活于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多反映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是登高赏秋的传统节日,诗人借此节日抒发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袁去华的《水龙吟·其三九日次前韵》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整首诗以汉江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反思。开篇描绘了汉江的苍茫和戍楼的孤寂,给人以苍凉之感。秋霜降临,鹰扬隼击,映衬出一种苍劲有力的意象,展现出一种高远的气魄。
接着,诗中通过新雁的声响和夕阳的影子,渲染出秋天的气息,诗人不禁回忆起东篱采菊的悠然和龙山落帽的风流,表现出对美好往昔的回忆与怀念。这里的“风流在尚堪继”可见诗人心中仍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对人生的感慨,尤其是对未来的无奈和对身世的悲叹。最后一句“我何曾记”不仅是对外界荣誉与非议的不屑,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淡然与洒脱,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江流入苍烟:描绘汉江的景色,给人一种辽阔而神秘的感觉。
- 戍楼吊古临无地:表达对历史的缅怀,戍楼象征着守望与孤独。
- 清霜初肃:秋霜初降,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人生的无常。
- 鹰扬隼击:动感十足,展示了一种勇猛的力量。
- 青霄凌厉:形容秋天空气清新,给人一种高远的感觉。
- 新雁声中,夕阳影里:秋天的气息和景象相互交融,渲染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 念东篱采菊:回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龙山落帽:暗指人生的风流与潇洒,虽落却不失风度。
- 引满松醪径醉:诗人借酒浇愁,寻求片刻的忘却。
- 茱萸细看:细腻的观察,寓意对未来的无奈与期望。
- 儿辈何知: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无奈与不解。
- 那纷纷毁誉:对外界评价的漠然,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霄凌厉”比喻天空的清冷。
- 对仗:如“新雁声中,夕阳影里”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耳边风过”赋予风以人的特性,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江:象征着历史的流逝与现实的沧桑。
- 戍楼:体现出对历史的怀念与孤独感。
- 鹰、隼:象征力量与勇气。
- 新雁、夕阳:映射出秋天的情感,带有一种忧伤的美。
- 东篱、龙山:代表着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怀念与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水龙吟·其三九日次前韵》的作者是?
- A. 苏轼
- B. 袁去华
- C. 陶渊明
- D. 李白
-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秋天的气息?
- A. 清霜初肃
- B. 汉江流入苍烟
- C. 引满松醪径醉
- D. 儿辈何知
-
诗中提到的“东篱采菊”出自谁的作品?
- A. 李白
- B. 陶渊明
- C. 杜甫
- D. 苏轼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袁去华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慨,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袁去华的作品则融合了更多的时代背景和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袁去华生平与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