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城隅静女谁人见
城隅静女谁人见。
先生日夜歌彤管。
谁识蔡姬贤。
江南顾彦先。
先生那久困。
汤沐须名郡。
惟有谢夫人。
从来见拟伦。
白话文翻译:
在城边的幽静处,谁能见到那位女子呢?
她的老师日夜弹奏着红色的管乐。
谁能识得蔡姬的贤淑呢?
江南的顾彦又是谁呢?
老师您为何如此困顿?
如沐浴的汤水,须要名声显赫的郡邑。
唯有谢夫人,
自古以来就与众不同。
注释:
字词注释:
- 静女:指安静的女子,可能是指才女或贤淑之人。
- 先生:指老师或有才华的人。
- 彤管:红色的乐器,用于弹奏音乐。
- 蔡姬:古代著名的才女,代表贤良淑德的女性。
- 江南:中国南方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 顾彦:一个具体的人名,可能是指某位文人。
- 汤沐:指洗浴,象征清洁和名声的需要。
- 谢夫人:指谢道韫,古代才女,以才华闻名。
典故解析:
- 蔡姬:出自《诗经》,是一位著名的才女,这里用以象征贤良淑德的女性。
- 谢夫人:指谢道韫,是东晋时期的才女,以其诗才和风采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作,尤其擅长词。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苏轼的晚年,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流寓他乡,思乡之情和对才女的赞美渗透在作品中。诗中描绘的安静女子,可能是他对失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菩萨蛮·城隅静女谁人见》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索的词作。诗中以“城隅静女”开头,直接引出一位安静的女子,仿佛在问世人,谁能见到她的美丽与才华。这种对女子的描绘,既是对女性美德的赞美,也暗含了对时代背景的思考。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先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的音乐生涯,流露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才华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蔡姬”和“江南顾彦”,不仅是对古代贤淑女子的认可,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传承的重视。他们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延续与精神的追求。最后一句“惟有谢夫人”,则将目光回归,强调了一位女性的独特与卓越,暗示着她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女性的欣赏、对才华的敬仰,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其艺术表现手法精炼,情感真挚,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隅静女谁人见:从开头的提问引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对安静女子的探寻。
- 先生日夜歌彤管:描述了一位音乐家的辛勤与执着,呈现出对艺术的热爱。
- 谁识蔡姬贤:提到蔡姬,暗示对才女的赞美,质问世人对才华的认知。
- 江南顾彦先:引入另一位文化人物,扩展了对文化传承的探讨。
- 先生那久困:表达对老师困境的关心,显示出诗人对友人的情感。
- 汤沐须名郡:隐喻对声望的追求,反映了社会对名声的重视。
- 惟有谢夫人:最后的点题,强调一位杰出女性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比喻:如“汤沐”隐喻对声名的需要,提升了诗的深度。
- 提问:通过提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互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女性美德和才华的赞美,探讨了个人与社会、艺术与名声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苏轼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对女性的深情厚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静女:象征才华与美德。
- 彤管:代表音乐与艺术。
- 蔡姬:古代贤女的象征。
- 谢夫人:独特而杰出的女性形象。
这些意象不仅在字面上表现出诗的主题,也在文化层面上折射出中国古代对女性与才华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静女”象征着什么?
- A. 安静的环境
- B. 有才华的女子
- C. 传统女性
-
“先生日夜歌彤管”中的“彤管”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饮品
- C. 一种服装
-
“谁识蔡姬贤”中的蔡姬是指?
- A. 苏轼的朋友
- B. 古代的才女
- C. 一个地名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苏轼的《菩萨蛮》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但苏轼更侧重于文化与才华的传承,而李清照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细腻。在表达方式上,苏轼使用了更多的历史典故,而李清照则用生活化的细节来激发情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词的艺术:苏轼与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