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宫 其三 拟其年》

时间: 2025-01-27 03:37:24

凉月山河此夜。

总难掇、明明如泻。

飒飒西风入门罅。

漫抛书,侧颐听,喧万瓦。

儒子真堪骂。

看天下、得之戎马。

自古文章一钱价。

数秦皇,数高皇,谁健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凉月山河此夜。总难掇明明如泻。飒飒西风入门罅。漫抛书,侧颐听,喧万瓦。儒子真堪骂。看天下得之戎马。自古文章一钱价。数秦皇,数高皇,谁健者。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凉爽的夜晚,我凝视着山河,明亮的月光洒下,却难以捕捉那清晰的光辉。西风呼啸,透过门缝吹入,书本随意抛弃,侧着头静听,万家灯火的喧嚣。我真想骂那些儒生,看看这天下的得失,都是通过战争获得的。从古至今,文章的价值如同一文不值。数一数秦始皇,数一数汉高祖,究竟谁才是强者呢?


注释:

  • 凉月:清冷的月光,象征着寂静与思考。
  • :采集、捡起;此处指难以捕捉。
  • 飒飒:形容风声,带有清冷的感觉。
  • 万瓦:指万家灯火,形容城市的喧闹。
  • 儒子:指儒家学者,强调对他们的批评。
  • 戎马:军事,指通过战争获得的成就。
  • 秦皇、高皇:分别指秦始皇和汉高祖刘邦,象征历史上杰出的统治者。

典故解析:

  • 秦皇、汉高皇: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皇帝,汉高祖则是开创汉朝的皇帝。他们的成功常常被后人所称道,诗中提到这两位历史人物,意在探讨权力与文化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永正是当代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著称。他的诗多以历史、社会为主题,善于通过古典的形式表达现代感受。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安静的夜晚,诗人通过月光和风声引发对历史、文化以及个人处境的思考,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及对现实的批判。


诗歌鉴赏:

《夜游宫 其三 拟其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在凉爽的月夜里,透过自然景象,引发对人世间成败的思考。起首的“凉月山河此夜”,便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随后“总难掇明明如泻”则表明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无奈感受。

接下来的“飒飒西风入门罅”,通过风声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冷清。而“漫抛书,侧颐听,喧万瓦”则体现出诗人在思考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书本的抛弃象征着对于传统学问的反思和对现实喧嚣的无奈接受。

在批评儒生的部分,诗人直言不讳,映射出对传统文化的质疑与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天下得之戎马”则揭示了权力的获取往往不是通过文采,而是战争。这种对历史的反思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

最后一句“数秦皇,数高皇,谁健者”更是深刻,质疑历史上被赞美的人物,暗示历史的胜者并未必是文化的真正代表。整首诗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深刻揭示了文化与权力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思与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凉月山河此夜:描写一个凉爽的夜晚,月光照耀着山河,营造出宁静的环境。
  • 总难掇明明如泻:尽管月光明亮,却难以捕捉这光辉,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失落。
  • 飒飒西风入门罅:西风呼啸,透过门缝,带入一种清冷的感觉。
  • 漫抛书,侧颐听,喧万瓦:诗人随意抛弃书本,侧耳倾听城市的喧嚣,象征对现实的关注。
  • 儒子真堪骂:对儒生的批评,质疑他们的价值。
  • 看天下得之戎马:指权力与成就往往来自战争,而非文化。
  • 自古文章一钱价:古代文人所写文章的价值不高,讽刺文人文化的无力。
  • 数秦皇,数高皇,谁健者:质疑历史上被赞美的统治者,强调权力与文化的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以“凉月”比喻内心的寂静和思考。
  • 拟人:西风如同有意侵入,赋予风以生命。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引发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质疑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权力的获取方式,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理想与追求。
  • 西风:带有冷清与孤独的感觉。
  • 书本:象征知识与传统文化。
  • 万瓦:人间的喧嚣与繁华。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一种对比,突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凉月”象征什么? A. 温暖的阳光
    B. 寂静的夜晚
    C. 激烈的战争

  2. 诗人对儒生的态度是? A. 崇敬
    B. 质疑与批评
    C. 无所谓

  3. “天下得之戎马”指的是? A. 文化的力量
    B. 战争带来的权力
    C. 自然的恩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将进酒》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永正的《夜游宫》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前者更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冲突,后者则更侧重于对历史的怀念与抒情。两者在风格上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当代诗人陈永正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