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遇风仙》
时间: 2025-01-11 20:53: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幕遮·遇风仙
作者: 马钰 〔元代〕
遇风仙,心开悟。人我心无,无爱无憎妒。
一切女男同父母。三教门人,尽是予师父。
好清闲,喜歌舞。昼乞残馀,夜宿悲田所。
上下中丹常密护。九转功成,蓬岛通云路。
白话文翻译:
遇见风仙时,心灵得以开悟。人我之间的心灵没有隔阂,没有爱恨与嫉妒。
所有的男女都同出一父母,三教的门徒,都是我的师父。
我喜欢清闲,喜爱歌舞。白天乞讨残余的食物,晚上住在悲苦的田地。
上下的中丹常常得到密切的保护,经过九次的转化,我达成了功业,通往蓬莱的云路。
注释:
字词注释:
- 遇风仙:指遇见风中的仙人,象征灵性与启示。
- 心开悟:心灵得到开阔与领悟。
- 无爱无憎妒:没有爱情、仇恨和嫉妒的情绪。
- 同父母:指人人平等,皆是同根同源。
-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 密护:保护严密。
- 九转功成:修炼的过程,指道教炼丹术。
- 蓬岛:道教中理想的仙境,象征长生与逍遥。
典故解析:
- “三教门人”:在元代,儒、道、佛三教并存,交融影响。
- “九转功成”:道教炼丹术中,经过多次炼制,最终获得成功,象征修道的艰辛与最终的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钰(?-1367),元代道教人物,著名的道士与诗人,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品多表达对道教思想的赞美。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诗人以此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人我之间关系的思考,反映了道教的思想精髓。
诗歌鉴赏:
《苏幕遮·遇风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道教诗作,诗人通过对“遇风仙”这一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心灵开悟的渴望与追求。在这首诗中,诗人强调人我之间平等无差异,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思想。诗中“无爱无憎妒”的态度,体现了道教所倡导的清净无为的生活理念。
“好清闲,喜歌舞”则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世俗繁华的淡泊。白天乞讨、晚上宿于田地,展现了诗人生活的困顿,但这却没有削弱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相反,这种对现实的忍耐与超然态度,使得他在逆境中仍能寻找到内心的宁静。
最后“九转功成,蓬岛通云路”,不仅是对道教修炼过程的隐喻,更是对理想与自由的向往。诗人在此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长生的崇高情怀,情感深邃,意境高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遇风仙,心开悟:遇见风仙,心灵得到启迪。
- 人我心无,无爱无憎妒:人与我之间没有隔阂,没有情感纠葛。
- 一切女男同父母:男女皆为同源,体现平等思想。
- 三教门人,尽是予师父:三教弟子皆为自己的师父,强调学问的无界限。
- 好清闲,喜歌舞:喜爱安静闲适的生活,享受歌舞之乐。
- 昼乞残馀,夜宿悲田所:白天乞讨食物,夜晚居住在悲苦的田野。
- 上下中丹常密护:上下的中丹(指内丹)始终得到保护。
- 九转功成,蓬岛通云路:经过九次转化,最终成功,通往理想的仙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内心的修行比作炼丹,隐喻过程的复杂与艰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加对称优美。
- 夸张:对于“九转功成”的描述,强调了修炼的艰难与成就的伟大。
主题思想: 全诗以道教的哲学思想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灵的觉悟与追求,如同风中的仙人般自在逍遥。诗歌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仙:象征灵性与智慧的启示。
- 清闲: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中丹: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象征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 蓬岛:象征理想的境界与长生不老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教”指的是哪些宗教? A. 道教、佛教、基督教
B. 儒教、道教、佛教
C. 儒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D. 道教、佛教、神道教 -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A. 热衷追求名利
B. 超脱世俗,享受闲适
C. 积极参与政治
D. 避世隐居,不问世事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琵琶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马钰的《苏幕遮·遇风仙》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上都展示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前者强调的是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后者则更加强调豪情与对酒的狂欢,展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道教文化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