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乡校颂》
时间: 2025-01-10 23:10: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子产不毁乡校颂
作者: 韩愈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
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
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
维善维否,我于此视。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
维其不遇,化止一国。
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
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白话文翻译
我思念古代的人,像郑国的子产。
他以礼治国,在乡校中教导百姓,然而人们却不安于教化,喧哗不止。
有人说子产应该毁掉乡校,这样就可以停止了。
我说这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这反而可以成就美好。
难道只是多嘴吗?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善。
我所做的,若不善我就避开。
对于善与否,我在此观察。
河流无法阻挡,言论也无法压制。
若下面堵塞,上面又失聪,国家就会倾覆。
既然乡校不被毁,郑国依然有理。
在周朝兴起之时,老者请求发言,但他们已经衰老,谤言让他们监督。
成败之迹,显而易见。
这就是子产,执政的榜样。
然而他的遭遇,导致了一个国家的变革。
真是这样,才能与天下的君主交往顺畅,施及无尽的影响,啊!
四海因此而不和谐,有君却无臣。
谁能继承他的事业呢?我思念古代的人!
注释
-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名相,因以德治国而闻名。
- 乡校:乡村学校,教育百姓的场所。
- 何患焉:有什么好担忧的?
- 维善维否:对于善与否的评判。
- 川不可防:河流无法阻挡,形容言论如水流一般。
- 邦其倾矣:国家将会倾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山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张恢复古代的文学风格,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韩愈的诗歌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子产不毁乡校颂》写于韩愈对教育和政治的思考中。诗中通过对郑国子产的赞美,表达了他对乡校教育重要性的看重,以及对言论自由的支持。同时,他也对当时社会教化的混乱表示担忧,希望能够借助教育来改善国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贤臣子产的缅怀,反映了韩愈对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诗中提到的“乡校”不仅是教育的象征,更是社会稳定与国家治理的基石。韩愈认为,教育能够促进礼仪与道德的传播,提升民众的素养,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定。他反对那些认为乡校不必要的观点,认为即使存在问题,也应该通过教育来改善,而非一味地毁坏。
诗中对“川不可防,言不可弭”的比喻,形象地指出了言论的不可压制性。这不仅反映了韩愈对自由言论的支持,也暗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启发民智,而非简单的控制。通过对比古今,韩愈表达了对教育现状的失望与希望,希望能够以子产为榜样,恢复古代的治国理念。
整首诗结合了历史典故与个人思考,展现了韩愈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我思念古代的人,像郑国的子产。
- 以礼相国:他以礼法治国,在民间教育。
- 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人们尚未安于教育,乡校中却喧闹不止。
- 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有人说子产应当毁掉乡校。
-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我说这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这反而可以成就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教育比作治国的基础。
- 排比:以“维善维否”强调对善恶的观察。
- 反问:通过反问增强了论述的力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贤子产的赞美,强调了教育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表达了韩愈对自由言论的支持与对教育现状的反思,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的美好与安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乡校:教育的象征,代表民间教育和文化传承。
- 子产:道德治理的典范,象征着理想的政治家。
- 河流:象征着言论、思想的自由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子产是哪个国家的名相?
- A) 周国
- B) 齐国
- C) 郑国
- D) 魏国
-
诗中提到的“乡校”主要指什么?
- A) 农田
- B) 学校
- C) 官府
- D) 市场
-
诗人对教育的态度是?
- A) 不重视
- B) 反对
- C) 赞成
- D) 无所谓
答案
- C) 郑国
- B) 学校
- C) 赞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范仲淹):同样表达了对历史和教育的思考。
- 《滕王阁序》(王勃):展现了古人对理想与现实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子产不毁乡校颂》与《岳阳楼记》:两者都强调了历史的借鉴和教育的重要性,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忧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全集》
- 《古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