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时间: 2025-04-29 03:09: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风雨满蘋洲。绣阁银屏一夜秋。
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
怎对烟波不泪流。
天际目归舟。浪卷涛翻一叶浮。
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
宋玉方悲庾信愁。
白话文翻译:
风雨笼罩着蘋洲,
绣阁和银屏间,一夜秋色渐浓。
当日的袜尘如今何处寻,溪边楼阁。
我该如何面对这烟波浩渺,不禁泪水涟涟。
天边遥望归舟,
浪涌涛翻,仿佛一叶小舟飘浮。
这也像我内心的魂魄不定,悠悠游荡。
正如宋玉感叹庾信的愁苦。
注释:
字词注释:
- 蘋洲:水边的草洲,常用作诗中意境背景。
- 绣阁:装饰华丽的楼阁。
- 袜尘:袜子上的尘土,代表过往的情感或回忆。
- 烟波:水面上的雾气和波纹,象征迷茫和惆怅。
- 悠悠:形容无尽的样子,表达一种淡淡的忧伤。
典故解析:
- 宋玉:战国时期的诗人,以抒情见长,常感叹离愁别绪。
- 庾信:南朝时期的诗人,因其多愁善感而闻名。二人均代表了对情感的深刻描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亮,字德昭,号澹庵,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曾任职于朝廷。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南乡子》创作于风雨交加的秋夜,诗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与个人情感的纠葛,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忧伤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南乡子》以风雨交加的景象开篇,描绘出一种萧瑟的秋意,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诗人通过“风雨满蘋洲”引入情景,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孤独而又略显悲伤的环境中。接着,诗人提到“绣阁银屏一夜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夜的静谧与深邃。
在诗中,诗人用“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表达对过去美好记忆的追寻,却发现这些记忆已如烟消散,令人感到无奈与惆怅。“怎对烟波不泪流”一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助,烟波似乎象征着无尽的离愁别绪,令人难以自已。
整首诗的情感逐渐深化,最后以“宋玉方悲庾信愁”作结,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人物的愁苦相联系,显示出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慨。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雨满蘋洲”:开篇设景,风雨交加造成的阴郁气氛。
- “绣阁银屏一夜秋”:描绘秋夜的静谧美,暗示内心的孤独。
- “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追忆过去的美好,现已不在。
- “怎对烟波不泪流”:面对无尽的离愁,感到心痛。
- “天际目归舟”:远望归舟,渴望归去的心情。
- “浪卷涛翻一叶浮”:生活的波折与不定,犹如小舟随波逐流。
- “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自我情感的反映,表达游离不定的状态。
- “宋玉方悲庾信愁”:引入历史典故,深化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烟波”比喻人生的迷茫。
- 拟人:将自然界的景象赋予情感,增强诗歌感染力。
- 对仗:“浪卷涛翻一叶浮”与“天际目归舟”形成对比,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情感深邃而复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代表困扰与压抑的情感。
- 蘋洲:象征孤寂与思念。
- 烟波:传达迷茫与无助。
- 归舟:象征对归属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绣阁银屏”指的是什么?
- A. 船只
- B. 楼阁
- C. 田野
-
“烟波”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希望
- B. 迷茫
- C. 快乐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宋玉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
诗词对比: 比较陈亮的《南乡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离愁别绪的感慨,但陈亮更侧重于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突出个体情感的细腻与哀伤。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陈亮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