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生绝粮偶作二首示勉夫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59:17

饥肠愁坐耳无闻,放饭先疑甑拾尘。

闻说食功非食志,政宜忧道不忧贫。

佐饔但有思尝者,执爨初无欲凊人。

好向计台勤自列,文移见却已频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诸生绝粮偶作二首示勉夫 其二
作者: 葛胜仲 〔宋代〕

饥肠愁坐耳无闻,
放饭先疑甑拾尘。
闻说食功非食志,
政宜忧道不忧贫。
佐饔但有思尝者,
执爨初无欲凊人。
好向计台勤自列,
文移见却已频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饥饿的困境中思考生活和理想的心情。诗中讲述了因为饥饿而愁苦,无心听闻周围的声音,连放饭时都怀疑锅里是否有尘埃。听说食物的作用不在于吃,而在于志向,应该关心的是道德和理想,而不是贫困。为他人做饭的人,真正想尝试的人少之又少,刚开始做饭的人也没有打算要让别人来清洗。作者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事业上认真努力,多做一些学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屡屡遭遇挫折。

注释

  • 饥肠愁坐:形容肚子饿得发愁,坐着无所事事。
  • 甑拾尘:甑是蒸饭的器具,拾尘是指怀疑饭里有杂质。
  • 食功非食志:吃东西的目的不在于单纯的食物,而在于志向和理想。
  • 政宜忧道不忧贫:应当担忧的是道德和理想,而不是贫困的生活。
  • 佐饔:指为他人准备食物的人。
  • 执爨:指开始做饭,爨是指烧饭的地方。
  • 计台:指的是学术研究或文人聚会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葛胜仲,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诗词见长,尤其在描写生活困境和哲理思考方面有独到见解。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象及个人的生活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作者生活困顿时期,表达了他在困境中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贫困与理想的矛盾,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理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饥饿为背景,表达了在困境中人们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两句通过“饥肠愁坐耳无闻”展现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无奈与沉闷,接下来的“放饭先疑甑拾尘”则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生活中琐事的疑虑,反映出生活的艰辛。接下来的几句则引导出更深层的思考,指出食物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填饱肚子,更在于一个人的志向和内心的追求。作者认为,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道德与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运用了对比与反讽的手法,如“政宜忧道不忧贫”,强调了内心的追求与外在的贫困之间的关系。诗的后半部分提到“好向计台勤自列”,则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即便在艰难的处境中仍然追求知识与进步,这种精神颇具鼓舞人心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饥肠愁坐耳无闻:形容作者肚子饿得无心思,周围的声音都听不见。
  2. 放饭先疑甑拾尘:在吃饭前担心饭里有杂质,表现出对生活的疑虑。
  3. 闻说食功非食志:听说食物的作用不仅仅是填饱肚子。
  4. 政宜忧道不忧贫:应该关心的是道德与理想,而非物质匮乏。
  5. 佐饔但有思尝者:为他人做饭的人中,真正想尝试的人少。
  6. 执爨初无欲凊人:刚开始做饭的人没有打算让别人来清理。
  7. 好向计台勤自列:希望在学术上努力学习。
  8. 文移见却已频频:尽管努力,实际的成果却屡屡遭遇挫折。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道德追求与物质贫困的对比,突出内心的追求。
  • 反讽:通过对食物的思考,反映出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在社会困境中对志向与理想的追求,强调内心的坚定与努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不因物质的匮乏而放弃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饥肠:象征生活的困窘与无奈。
  • :代表生活的琐碎及对物质的质疑。
  • 计台:象征学术理想的追求与努力奋斗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饥肠愁坐耳无闻”,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听到很多声音
    • B. 肚子饿得无心思
    • C. 感到快乐
    • D. 忘记了饥饿
  2. 诗中强调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A. 只关注物质
    • B. 忘记理想
    • C. 追求道德与理想
    • D. 生活无忧无虑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在困境中对家庭和理想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葛胜仲与陆游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不同态度,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积极态度与葛胜仲的苦闷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作品及解读。
  • 《古诗词鉴赏指南》:介绍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与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