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
时间: 2025-01-26 00:28: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
少小看飞腾,中年嗟远屏。
风撼鶺鴒枝,波寒鸿雁影。
天不椓斯文,俱来集台省。
日月黄道明,桃李春昼永。
时平少犴狱,地禁绝蛙黾。
颇怀修故事,文会陈果茗。
当时群玉府,人物殊秀整。
下直马阗阗,杯盘具俄顷。
共醉凌波袜,谁窥投辖井。
天网极恢疏,道山非簿领。
何曾归闭门,灯火生寒冷。
欲观太平象,复古望公等。
贱子托後车,当烦煮汤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二苏(苏轼与苏辙)之间的深厚友谊与才华,提及他们的成就和经历。诗中回忆了他们从少年时期的飞扬跋扈到中年时的感慨,引发对过去的思考。诗人以自然景物象征人事,风摇动着枝头的鶺鴒,波面上寒冷的鸿雁影,隐喻着时代的变迁与人事的无常。诗中也提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文人聚集,交谈文艺,杯盘狼藉之中,尽显才情与豪情。然而,诗人又感到对于太平盛世的渴望,似乎对现实的无奈与期待交织在一起。
注释
- 连璧:比喻二苏兄弟才华相连,互相辉映。
- 三孔分鼎:指三位名士(如孔子、苏轼、苏辙等)。
- 鶺鴒:一种小鸟,象征轻盈与灵动。
- 鸿雁:常用于比喻远行或离别之情。
- 群玉府:指集结了许多优秀人才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苏轼的好友。黄庭坚的诗风清新脱俗,兼具古典与时尚。他提倡“文以载道”,强调诗歌的社会责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黄庭坚晚年,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在回忆与苏氏兄弟的交往中,感叹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渺小,试图通过对往事的回顾来寻求内心的安慰与寄托。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诗作。整首诗在描绘个人情感的同时,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诗中的“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不仅表现了苏轼与苏辙的才华与声望,也隐含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随着诗歌的展开,诗人对过往的追忆愈发浓烈,尤其是“共醉凌波袜,谁窥投辖井”一句,既有对往日欢聚的怀念,也暗含了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最后,诗人通过对太平盛世的渴望,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历史变迁的忧虑,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深邃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苏上连璧:苏轼与苏辙的才华如璧玉般相连。
- 三孔立分鼎:指三位名士共同的成就,象征文化的鼎盛。
- 少小看飞腾:年少时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
- 中年嗟远屏:中年后感叹人生的局限与无常。
- 风撼鶺鴒枝:自然景象象征人生的起伏。
- 波寒鸿雁影:鸿雁在波上,寓意离别与追忆。
- 天不椓斯文:自然与人文的冲突,现实的无情。
- 俱来集台省:众多文人汇集,探讨文艺与理想。
- 日月黄道明:日月交替,象征时间的流逝。
- 桃李春昼永:春光明媚,象征友谊与美好时光。
- 时平少犴狱:社会安定,少有纷争。
- 地禁绝蛙黾:自然和谐,象征人间的宁静。
- 颇怀修故事:怀念往昔,重温故事。
- 文会陈果茗:文人聚会,品茶论道。
- 当时群玉府:当时才子汇聚于此。
- 下直马阗阗:聚会盛况,热闹非凡。
- 杯盘具俄顷:饮宴间的短暂与迅速。
- 共醉凌波袜:共同陶醉在美好的时光中。
- 谁窥投辖井: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 天网极恢疏:自然的广阔,人生的渺小。
- 道山非簿领:人生的目标与追求。
- 何曾归闭门:对内心孤独的反思。
- 灯火生寒冷:孤独的氛围,冷清的感觉。
- 欲观太平象:渴望看到理想的社会。
- 复古望公等:向往古代的贤君明治。
- 贱子托後车:谦卑自处,心存感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苏轼与苏辙比作璧玉,形象生动。
- 拟人:自然现象生动描写,赋予情感。
- 对仗:整首诗用词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二苏兄弟的追忆,表达了对文化的珍视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现实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鶺鴒:象徵灵动与自由。
- 鸿雁:象征离别与思念。
- 桃李:象征友谊与青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二苏”是指哪些人?
- A. 苏轼与苏辙
- B. 苏东坡与苏小妹
- C. 苏轼与李白
- 诗中的“风撼鶺鴒枝”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人生的起伏
- C. 对未来的期待
- 诗中提到的“灯火生寒冷”是什么意思?
- A. 寒冷的夜晚
- B. 内心的孤独
- C. 生活的温暖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均展示了对友谊与理想社会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文化的珍视。两者在风格上均呈现出清新脱俗的特点,但黄庭坚更注重自然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苏轼则更倾向于哲理的探讨与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