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日孤烟水绕村,
山家灯火已昏昏。
幽人事业书窗底,自读离骚半掩门。
白话文翻译:
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孤烟,水流环绕着村庄。山中的人家灯火昏暗,已是深夜。幽静的书房里,有人正在默默地读书,半掩的门后是《离骚》的诗篇。
注释:
字词注释:
- 落日:太阳下山,象征黄昏时分。
- 孤烟:孤独的烟雾,表现出宁静的乡村气氛。
- 水绕村:水流环绕着村庄,描绘出自然环境的和谐美。
- 昏昏:昏暗的样子,指夜晚或光线不足的状态。
- 幽人:隐居的人,表现出一种闲适和宁静的生活状态。
- 事业:此处指读书和学问。
- 书窗底:书桌旁边的窗子底下,表示读书的环境。
- 离骚:屈原的名作,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典故解析: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作抒发情感的经典文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生于宋代,是一位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乡间,诗人借此描绘了黄昏时分的田园景象,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学问的执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田园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开头两句“落日孤烟水绕村,山家灯火已昏昏”,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温暖的田园夜景,落日余晖与孤烟的结合,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乡村生活的宁静。随后“幽人事业书窗底,自读离骚半掩门”,则转向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一个隐士的精神追求,表现出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
诗中“离骚”的提及,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内涵,将个人的读书生活与屈原的悲壮理想相联系,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的坚守与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文化的崇敬,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日孤烟水绕村:描绘出黄昏时分的宁静景象,孤烟与水的环绕,显示了乡村的静谧之美。
- 山家灯火已昏昏:暗示夜幕降临,灯光微弱,增添了诗中温馨而安静的氛围。
- 幽人事业书窗底:指代诗人自己,强调了隐居生活的重要性与书卷气。
- 自读离骚半掩门:表现出诗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半掩的门象征着对外界的隔绝和专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落日孤烟”与“山家灯火”,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意象:落日、孤烟、灯火、书窗等意象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理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以及隐士生活的理想。它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宁静。
- 孤烟:表现一种孤独与清静的氛围。
- 灯火:象征知识与文化的光芒。
- 书窗:代表学习与思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幽人”主要指代谁? A. 诗人自己
B. 乡村的老人
C. 一位旅行者 -
“离骚”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A. 汉代
B. 唐代
C. 战国时期 -
诗中描写的主要景象是? A. 城市喧嚣
B. 田园黄昏
C. 农田丰收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较,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隐居生活,但陈著的作品更加强调了书卷气和文化内涵,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屈原与《离骚》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