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感叹》
时间: 2025-01-11 05:10: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慷慨起悲歌。荆棘铜驼。又谁整破碎山河。往日太平何日见,处处风波。万众祷平和。盼息干戈。可怜生意已无多。逝水流年春去也,恁逐愁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激昂悲壮的情感。诗人感慨于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面对荆棘丛生、战乱频繁的局面,谁能重建破碎的山河?昔日的太平何时才能再次见到?四处都是骚动和风波。人们共同祈祷和平,期盼停止战争。然而遗憾的是,生意已经不再丰盈。岁月匆匆,春天已逝,愁苦的魔影依然伴随着我。
注释:
- 慷慨:豪情壮志,充满激情。
- 荆棘:比喻艰难险阻,象征国家的困境。
- 铜驼:古代的名驼,象征着力量与阻碍。
- 整破碎山河:重建被破坏的国家与家园。
- 处处风波:形容四处动荡不安。
- 可怜生意已无多:表达对生计困境的无奈。
- 逝水流年:时间的流逝,春天的消逝,象征着无情的岁月。
- 逐愁魔:追逐愁苦的魔影,形象地表达内心的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修竹,现代诗人,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作者身处社会变革之中,感受到国家的苦难与人民的困境。
诗歌鉴赏:
《浪淘沙 感叹》通过激昂的情感与深刻的历史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开篇的“慷慨起悲歌”即引入了整个诗歌的情绪基调,充满了悲壮与豪情。接着,诗人用“荆棘铜驼”象征国家的困境,映射出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力,带给读者一种沉重感。
在接下来的“往日太平何日见,处处风波”中,诗人用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对和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展现出对往昔繁荣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万众祷平和”表现出人们共同的愿望,反映出社会的团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以“逝水流年春去也,恁逐愁魔”结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愁苦的深刻感受,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折射出社会现实,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和平与安定生活的渴望,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慷慨起悲歌:表达了诗人激昂的情感与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 荆棘铜驼:象征着国家的困境与艰辛,暗示历史的沉重。
- 又谁整破碎山河:反问,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与无力感。
- 往日太平何日见,处处风波:对和平的渴望与现实的不安形成鲜明对比。
- 万众祷平和,盼息干戈:集体的愿望,表现出人们对和平的共同期待。
- 可怜生意已无多:无奈地指出生计的困窘,反映社会经济的萧条。
- 逝水流年春去也,恁逐愁魔:感叹时间流逝与个人的忧愁,形成结尾的情感升华。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荆棘铜驼”比喻国家的动荡。
- 对仗:如“万众祷平和,盼息干戈”形成整齐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如“往日太平何日见”增强了感情的强烈与无奈。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体现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情感深沉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荆棘:象征艰难险阻。
- 铜驼:象征力量、阻碍与历史的重负。
- 风波:象征动荡与不安的社会局势。
- 春:象征美好与希望的逝去。
- 愁魔:象征内心的忧愁与苦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众祷平和”意指什么?
A. 个人的愿望
B. 集体的希望
C. 无所谓的态度 -
诗歌中用“荆棘铜驼”作何象征?
A. 和平的象征
B. 国家困境的象征
C. 个人的悲伤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与《浪淘沙 感叹》中的“又谁整破碎山河”有相似的主题,均反映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迷茫与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词选》
- 《当代诗人林修竹研究》
- 《诗词鉴赏基础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