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时间: 2025-01-27 03:37: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请故入涅盘。
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
未法众生蒶福田,众魔染衣汗戒律。
稽首那迦住世间,令我常生遇佛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四十九年间,伟大的教主释迦牟尼应波旬的请求进入涅槃。
佛的身影常常在法界中栖息,但因众生未达到其境界,所以无法看见。
众生尚未得到法的滋养,魔鬼却满身是汗地妨碍戒律。
我恭敬地向那迦(龙神)祈愿,希望我能常常生起对佛的想念。
注释:
- 四十九年:指释迦牟尼佛在世传教的时间,象征其教义的广泛传播。
- 波旬:指魔王,代表世俗的诱惑与障碍。
- 涅盘: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达到最终安宁的境界。
- 法界:佛教的概念,指宇宙万物的真理和法则。
- 那迦:佛教中的龙神,象征保护和庇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苏轼的好友,以其豪放、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入佛教思想,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庭坚对佛教哲学的深入思考之时,反映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世俗诱惑的警惕。
诗歌鉴赏: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信仰与思考。开篇提到释迦牟尼佛的涅槃,体现了对佛教创始人的尊重与怀念,暗示了常人难以接触到真正的法界。诗中提及的“未法众生蒶福田”,指出当下众生对佛法的无知与渴望,反映了对世俗烦恼的无奈。而“众魔染衣汗戒律”则表现出对干扰戒律的种种魔障的警惕。最后,诗人以恭敬的姿态向那迦祈愿,希望能常常生起对佛的想念,表现了内心的虔诚与对信仰的执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庭坚的诗歌才华,也折射出他对人生和信仰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十九年大教主:强调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历时长久。
- 波旬请故入涅盘:提到魔王的干扰,暗示世俗的诱惑。
- 佛身常寻法界住:佛的身影在法界中存在,象征精神的追求。
- 非其境界故不见:众生因未达到境界而无法见到佛的真身,反映出人们的无知与渴求。
- 未法众生蒶福田:众生尚未得到法的滋养,象征着对佛教教义的渴望。
- 众魔染衣汗戒律:众多魔障妨碍戒律的实践,反映出外界对修行的挑战。
- 稽首那迦住世间:向那迦祈愿,表达对佛法的尊敬和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蒶福田”比喻众生的心灵田地尚未被法的滋养,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释迦牟尼佛的敬仰,探讨了众生与佛法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对信仰的追求和对世俗诱惑的警惕,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 佛:象征智慧与解脱。
- 涅盘:象征超脱与安宁。
- 那迦:象征保护与庇佑,代表佛教信仰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波旬”在诗中指的是: A. 佛教创始人
B. 魔王
C. 龙神
D. 普贤菩萨 -
诗中提到的“涅盘”意指: A. 生死轮回
B. 超脱与安宁
C. 世俗生活
D. 物质享受 -
诗人对众生的态度是: A. 绝望
B. 同情
C. 蔑视
D.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寺中作》:表达了对佛教的思考。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探讨了超越世俗的主题。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南山罗汉赞》与王维的《送别》都体现出对自由与解脱的渴望,但黄庭坚更注重于佛教教义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黄庭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