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五首》
时间: 2025-01-11 01:57: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秋五首
——杨万里
秋晓寒可忍,秋夕永难度。
青灯照书册,两眼如隔雾。
掩卷却孤坐,块然与谁语。
倒卧卧不得,起行行无处。
屋角忽生明,山月到庭户。
似怜幽独人,深夜约清晤。
我吟月解听,月转我亦步。
何必更读书,且与月联句。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清晨寒冷是可以忍受的,但秋天的夜晚却难以度过。
青灯下我照着书本,眼前的文字仿佛隔着雾霭。
合上书本我独自坐着,心里却无人与我交流。
躺下也无法安睡,起来走动又无处去。
屋角忽然亮起了光,山间的明月照进了庭院。
似乎怜悯我这个孤独的人,深夜里与我相约清晤。
我吟诵着月光也听着,月光转动我也随之而动。
何必再去读书,不如与明月对句。
注释:
- 可忍:可以忍受。
- 难度:难以度过。
- 青灯:青色的灯,指的是昏暗的灯光。
- 照书册:照亮书本。
- 如隔雾:像隔着雾一样,形容看不清楚。
- 掩卷:合上书本。
- 块然:形容孤独的样子。
- 明:光亮。
- 深夜约清晤:深夜与清风相约。
- 我吟月解听,月转我亦步:我吟诵着,明月也在倾听,我和明月一起舞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杨万里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生活的点滴,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秋季,描写了秋天的冷清与孤独,以及诗人对自然的感悟。诗中展现了作者在深夜独坐时的思绪,表达了对秋夜的苦闷与对明月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感秋五首》通过对秋天早晚的对比,表现出秋季的孤寂和萧条。开头的两句“秋晓寒可忍,秋夕永难度”直接点出秋天给人带来的寒冷感,尤其是晚上那种无以忍受的孤独和难熬。接着,诗人用“青灯照书册”描绘出自己在昏暗环境中读书的状态,表现出他对知识的渴望,但也因为环境的因素使得眼前的一切变得模糊不清。
“掩卷却孤坐,块然与谁语”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感,他虽有书卷相伴,但却没有人可以交流,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寂的氛围。在“倒卧卧不得,起行行无处”中,诗人描绘了因孤独而难以入睡的苦恼,起身走动又无处可去,体现出一种无奈与迷茫。
最后两句“何必更读书,且与月联句”则是整首诗的高潮,诗人最终选择与明月对话,放下书本,享受与自然的交流。这不仅表达了对秋天夜晚的沉思,也传达出一种超越书本知识的心灵自由,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晓寒可忍:秋天的清晨,即使寒冷也能忍耐。
- 秋夕永难度:但夜晚的寒冷却难以熬过。
- 青灯照书册:在青色灯光下阅读书本。
- 两眼如隔雾:眼前的书本模糊不清,难以看清。
- 掩卷却孤坐:合上书本,独自一人坐着。
- 块然与谁语:心中烦闷,却没有人可以倾诉。
- 倒卧卧不得:躺下也无法入睡。
- 起行行无处:起身走动又无处可去。
- 屋角忽生明:屋角突然亮起了光亮。
- 山月到庭户:明月照进了庭院。
- 似怜幽独人:好似怜悯我这个孤独的人。
- 深夜约清晤:在深夜与清风相约。
- 我吟月解听:我吟诵,月亮也在倾听。
- 月转我亦步:月亮转动,我也随之而动。
- 何必更读书:何必再去读书呢?
- 且与月联句:不如与明月对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灯照书册”“两眼如隔雾”使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眼前情境的模糊与孤独。
- 拟人:将月亮拟人化,表现出月亮与诗人之间的互动,显示出作者在孤独中对自然的依赖。
- 对仗:诗中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独特氛围的感受,诗人在孤独中反思生活,最终选择与自然对话,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灯:象征知识与学习,暗示孤独与思考。
- 书册:代表知识的载体,诗人对书本的依赖。
- 明月:象征自然的美与诗中的情感寄托,代表诗人与自然的沟通。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青灯与书册反映了文人对学习的执着,而明月则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象征着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秋晓寒可忍”中的“寒”指的是哪个季节的寒冷?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在诗中,诗人选择与谁“联句”? A. 朋友
B. 明月
C. 书本
D. 清风 -
“掩卷却孤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开心
B. 孤独
C. 愤怒
D. 疲惫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同样借助月亮表达思乡之情,与杨万里的孤独感形成对比。李白的诗中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而杨万里的诗则集中在对孤独与自然的感受上。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总集》
- 杨万里传记及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