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州慢·春尽用方回韵》
时间: 2025-01-27 03:12: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州慢·春尽用方回韵
作者: 袁荣法 〔近代〕
夕照醺烟,轻飏黦尘,愁共天阔。
才知有酒须浇,莫待无花空折。
逡巡未了,转恨薄倖东风,墙头吹乱荼蘼雪。
和絮扑春衣,似前番时节。
催发。绿波南浦,画舸亭亭,柳阴初别。
直到如今,只是一般痴绝。
寻思无计,纵使会解连环,定难料理柔肠结。
容易近黄昏,又窥人斜月。
白话文翻译
夕阳下的烟雾轻轻飘荡,愁苦和天空一同延展。
我才明白有酒就要及时浇灌,
不要等到花谢了再空手而归。
徘徊的心情未曾了结,却恨那薄情的东风,
把墙头的荼蘼花吹得纷纷扬扬。
柔软的絮儿扑在春衣上,仿佛是往昔时节的情景。
催促着,新绿的波光在南浦荡漾,
画舸轻盈地停泊在水边,柳树的阴影初次相别。
直到如今,只是一样的痴狂。
思绪难以理清,即使能解开那连环,
也定然难以处理柔肠百结。
黄昏渐近,又偷偷瞥见斜挂的明月。
注释
- 醺烟:酒气和烟雾,形容夕阳下醉人的气氛。
- 轻飏:轻轻飘扬。
- 黦尘:黦,黑色;尘,尘土,形容环境的沉闷和愁苦。
- 薄倖:薄情、无情。
- 荼蘼雪:荼蘼花,指春天的花,雪则形容花瓣如雪般飘落的情景。
- 柔肠结:心中情感复杂,像绳结般难以理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荣法,近代诗人,生于清末,参与了新文化运动,推崇个性解放与思想独立,作品多围绕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春末,正值花落之际,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本诗以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结束与内心的惆怅。开头的“夕照醺烟”便设定了一个模糊而醉人的氛围,随后诗人转入对春天的感慨,强调了“有酒须浇”的及时行乐哲学,提醒人们珍惜当下。诗中“墙头吹乱荼蘼雪”的意象,展现了春花的凋零,暗寓着生命的无常与美好的逝去。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由外在的景象描写逐渐深入到内心的感受,最后在“寻思无计”处达到情感的巅峰,显示出对情感的无奈与无力。通过对比春天的美好与黄昏的来临,诗人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惆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夕照醺烟,轻飏黦尘,愁共天阔:夕阳的余晖和烟雾交织,愁苦的心情与无边的天空一同蔓延。
- 才知有酒须浇,莫待无花空折:意识到有酒要及时享用,别等到花谢了再后悔。
- 逡巡未了,转恨薄倖东风:徘徊在未了的思绪中,恨那无情的东风。
- 墙头吹乱荼蘼雪:东风把墙头的花瓣吹得满天飞舞,象征春天的消逝。
- 和絮扑春衣,似前番时节:春天的柔软絮儿扑在春衣上,似乎再现了往昔的时光。
- 催发。绿波南浦,画舸亭亭,柳阴初别:春天的绿波荡漾,画船轻悠,柳影初次相别,暗示着离愁。
- 直到如今,只是一般痴绝:到现在仍然沉浸在这种痴迷的状态中。
- 寻思无计,纵使会解连环,定难料理柔肠结:虽然思考了很多,但即使能解开心结,也难以处理内心的复杂情感。
- 容易近黄昏,又窥人斜月:黄昏将至,心中又隐隐窥见那斜挂的明月,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修辞手法:全诗使用了比喻、拟人和对仗等手法,例如“墙头吹乱荼蘼雪”中将花瓣比作雪,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强调了及时行乐的哲理和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 夕照: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东风:代表着春天的到来与离去,象征着无情。
- 荼蘼:春天的花,象征着美好的时光。
- 柳阴:代表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愁苦
C. 兴奋
D. 平淡 -
“墙头吹乱荼蘼雪”中的“荼蘼雪”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春天的活力
B. 生命的无常
C. 春花的凋零
D. 自然的美丽 -
以下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及时行乐哲学?
A. 夕照醺烟
B. 有酒须浇
C. 柳阴初别
D. 容易近黄昏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春宵》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袁荣法的《石州慢·春尽用方回韵》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体现了对春天的留恋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但袁荣法更强调个体的情感纠葛,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
- 《近现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