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严子陵钓台二首》

时间: 2025-02-04 16:14:18

才得心安便是通,乘龙非贵钓非穷。

那知碌碌樊鳞者,尽在先生不钓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严子陵钓台二首
作者: 陈著 〔宋代〕

才得心安便是通,
乘龙非贵钓非穷。
那知碌碌樊鳞者,
尽在先生不钓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内心的安宁就是通达的标志,骑龙并不代表高贵,钓鱼也并不意味着贫穷。谁能想到那些平凡的鱼儿,实际上全都蕴藏在您不钓的深处。

注释:

  • 才得心安:刚刚感到心中安宁。
  • 便是通:便是通达、明白的意思。
  • 乘龙:骑龙,象征高贵的地位。
  • 非贵:不见得是高贵的。
  • 钓非穷:钓鱼并不意味着贫穷。
  • 碌碌樊鳞者:碌碌无为的普通鱼儿。
  • 尽在:全都在。
  • 先生不钓中:老师您不去钓的时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于文化繁荣的时期,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哲理见解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生的哲学和自然的和谐,具有一定的道家思想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描绘严子陵的钓台时写的。严子陵是古代著名的隐士,因其钓鱼而被许多后人敬仰。诗人通过描写钓鱼的情景,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深邃,虽然字数不多,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诗的前两句通过“心安”和“乘龙”这两个意象,传达了一种内心的自足和对外物的淡泊。乘龙象征着高贵与成功,但诗人却指出,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通达,反而可能是对物质的盲目追求。接下来的“钓非穷”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方式并不能简单地用贫富来衡量,钓鱼的乐趣和隐士的生活方式同样富有深意。

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樊鳞者”的描述,揭示了世俗生活中那些碌碌无为的存在。尽管他们在忙碌追求中,却未必能收获真正的智慧与满足。诗人以“先生不钓”为结尾,暗示真正的智慧和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被追求的领域,强调了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才得心安便是通”:内心的安宁即是通达的标志。
    • “乘龙非贵钓非穷”:骑龙并不一定高贵,钓鱼也不必贫穷。
    • “那知碌碌樊鳞者”:谁能知道那些平凡的鱼儿。
    • “尽在先生不钓中”:这些都在您不去钓的地方。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乘龙”与“钓”的对比,强调物质与精神的不同追求。
    • 隐喻:钓鱼象征隐士的自得与超脱。
  •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内心安宁与超然生活的追求,强调了高贵与穷困并不一定与内心的充实与否成正比,提醒人们反思真正的价值所在。

意象分析:

  • 乘龙:象征高贵及成功,代表世俗的荣华富贵。
  • :象征隐士的生活方式,体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 樊鳞:普通的鱼儿,象征在世俗中碌碌无为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乘龙”象征什么?

    • A. 高贵的地位
    • B. 贫穷的生活
    • C. 普通的生活
  2.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 A. 物质的重要性
    • B. 内心的安宁
    • C. 世俗的追求
  3. 诗中的“樊鳞者”指代什么?

    • A. 智者
    • B. 平凡的人
    • C. 隐士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了隐士的淡泊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终南别业》:探讨隐逸生活的主题,与陈著的诗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比较陈著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的生活,但陈著更侧重于对内心安宁的追求,而陶渊明则更注重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陶渊明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