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

时间: 2025-01-10 22:53:25

忽忽南飞返,危丝共怨凄。

暗霜移树宿,残夜绕枝啼。

咽绝声重叙,愔淫思乍迷。

不妨还报喜,误使玉颜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乌夜啼
作者: 张祜 〔唐代〕

忽忽南飞返,危丝共怨凄。
暗霜移树宿,残夜绕枝啼。
咽绝声重叙,愔淫思乍迷。
不妨还报喜,误使玉颜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南飞的候鸟归来,带着忧愁和怨恨的情感。寒霜悄然移到树上,黑夜中,鸟儿在枝头悲鸣。那悲切的鸣叫声如同重叠的叙述,令人沉迷于思念与情感的迷惘。或许可以带来一些喜讯,但却误让人感到脸色黯淡。


注释:

字词注释:

  • 忽忽: 形容飞行匆忙的样子。
  • 危丝: 指细弱的柳丝,象征脆弱的情感。
  • 暗霜: 指夜间的霜冻,暗示寒冷的环境。
  • 咽绝声: 形容悲鸣的声音如同哽咽的感觉。
  • 愔淫: 指沉迷于柔情蜜意的状态。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候鸟南飞,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通常象征着离别和思念。
  • “玉颜”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在这里可能暗指诗人心中所思念的对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字子容,唐代诗人,出身于官宦家庭。因其诗风清新自然而受到当时文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乌夜啼》创作于唐代盛世时期,社会相对安定,但个人情感的纠葛依然存在。诗人可能是在思念远方的爱人,或感慨离别之情,因而写下这首富有情感的诗。


诗歌鉴赏:

《乌夜啼》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巧妙地映射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与思念。开篇的“忽忽南飞返”,传达了一种急促的情绪,暗示了候鸟的归来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接下来的“危丝共怨凄”则通过细腻的意象,表现出一种脆弱而哀伤的情感,令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暗霜移树宿,残夜绕枝啼”两句,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描写,暗示了夜色的凄凉与寒冷,鸟儿的啼鸣更是增强了这种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千古不变的离愁。整首诗营造了一个既寂寥又充满感伤的氛围,令人心生共鸣。

最后两句“不妨还报喜,误使玉颜低”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复杂情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离别与思念的交织,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忽忽南飞返: 候鸟匆匆南飞归来,暗示着离别与归来的主题。
  2. 危丝共怨凄: 细弱的柳丝与鸟儿共同怨恨,传达了脆弱的情感状态。
  3. 暗霜移树宿: 夜霜覆盖树木,营造出凄凉的环境。
  4. 残夜绕枝啼: 黑夜中,鸟儿在树枝上悲鸣,增强了孤独感。
  5. 咽绝声重叙: 鸟鸣声如同哽咽,表达了悲伤的情感。
  6. 愔淫思乍迷: 沉迷于思念之中,情感复杂而迷惘。
  7. 不妨还报喜: 或许可以带来喜讯,表露对美好情感的期盼。
  8. 误使玉颜低: 喜讯却让人感到忧愁,暗示对方的美丽受到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候鸟的归来比作情感的寄托。
  • 拟人: 树木和鸟鸣被赋予了情感,使得自然景象更具人性化。
  • 对仗: 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孤独、思念与希望的复杂情感,反映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厚与脆弱,展现了唐代诗歌的情感深邃与艺术美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飞的候鸟: 代表离别与归来,象征着人们对情感的追求。
  • 危丝: 象征脆弱的情感。
  • 暗霜: 传达寒冷与凄凉的情绪。
  • 枝头的啼鸣: 体现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深化了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形成了深刻的文化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飞”指的是什么动物?

    • A. 鸟
    • B. 虫
    • C. 鱼
    • D. 蝴蝶
  2. “暗霜移树宿”中的“暗霜”指的是什么?

    • A. 昼霜
    • B. 夜霜
    • C. 春霜
    • D. 秋霜
  3. 诗中的“玉颜”指的是?

    • A. 美丽的模样
    • B. 丑陋的外表
    • C. 动人的声音
    • D. 高贵的气质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煜的《虞美人》: 描述了同样的思念与离愁。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表现了对往事的追忆与情感的抒发。

诗词对比:

  • 张祜的《乌夜啼》与李白的《夜泊牛津》: 两首诗都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思念,但张祜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更关注于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怀。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学习,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乌夜啼》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