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酬太师相公》

时间: 2025-04-29 10:19:25

相国推心本至平,欲使萧艾作兰馨。

孤根易变终微钱,美泽难沾漫晦冥。

楚客尝闻纫若若,王孙谁复顾青青。

东风已与生成足,不敢希蓂在帝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国推心本至平,
欲使萧艾作兰馨。
孤根易变终微钱,美泽难沾漫晦冥。
楚客尝闻纫若若,王孙谁复顾青青。
东风已与生成足,不敢希蓂在帝庭。

白话文翻译:

相国(指高官)真心以待,愿意让平凡的萧艾(草木)变成兰花的芳香。孤立的根基容易变动,最终只会得到微薄的财富;美好的容颜难以沾染,常常陷入晦暗迷茫之中。楚国的游子曾听说过轻柔的花瓣,而王孙(王公子弟)又有谁能再顾及那青翠的草木呢?春风已然为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条件,但我不敢奢求能在天子的庭院中得到青睐。

注释:

  • 相国:指高官,特指宰相。
  • 萧艾:一种普通的草,象征平凡和无名。
  • 兰馨:指兰花的香气,象征高雅和美好。
  • 孤根:比喻孤立的基础或根基。
  • 微钱:微薄的财富。
  • 楚客:来自楚国的游子,象征远方的游子。
  • 纫若若:形容花瓣轻柔美丽。
  • 王孙:指王公子弟,权贵子弟。
  • 东风: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 希蓂:指期望得到的美好,蓂即蓉,意即美好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青溪,宋代著名诗人,世称“梅诗”。梅尧臣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景抒情,善于表现自然之美与人情之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梅尧臣的晚年,正值北宋盛世,诗人借助对比高雅与平凡,表达对世道的感慨。诗中表现了对高官厚禄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依韵和酬太师相公》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诗中蕴含着对权力与美丽的追求与反思。首句“相国推心本至平”,直接引入主题,表现出高官(相国)对平民的真心厚待,暗示了诗人对政治的观察与思考。而接下来的“欲使萧艾作兰馨”,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平凡与高雅之间的对比,平凡的存在是无法被轻易改变的。

诗中提到的“孤根易变终微钱,美泽难沾漫晦冥”,表达了对财富与容貌的无奈,尽管春风已经来到,却依旧难以改变命运的无常。诗人通过“楚客尝闻纫若若”的描写,表达了对失去机会的惋惜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然而“王孙谁复顾青青”一句则揭示了人心的冷漠与现实的残酷。这种对比鲜明的手法,使整首诗在情感上更为深刻。

最后一句“东风已与生成足,不敢希蓂在帝庭”,诗人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但又不敢奢求过多。这一层次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无奈与自省的气质,借助自然的生机与自我反省,诗人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相国推心本至平: 表达了对高官真心以待的感慨。
  2. 欲使萧艾作兰馨: 反映了对平凡转为高雅的渴望。
  3. 孤根易变终微钱: 说明孤立的基础容易改变,最终只得微薄的财富。
  4. 美泽难沾漫晦冥: 美丽的事物难以接触,常陷于迷茫之中。
  5. 楚客尝闻纫若若: 提及楚国游子的经历,象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6. 王孙谁复顾青青: 质疑权贵对平凡事物的漠视。
  7. 东风已与生成足: 春风已来,象征生机。
  8. 不敢希蓂在帝庭: 不敢奢求在权贵面前得到青睐。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萧艾与兰馨对比,象征平凡与高雅。
  • 对仗: 每句在意象和结构上形成对比,如“萧艾”与“兰馨”。
  • 排比: 通过一系列的比喻与反问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平凡与高雅的对比,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无奈的反思,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人心的冷漠。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萧艾: 象征平凡与无名。
  • 兰馨: 象征高贵与优雅。
  • 孤根: 代表孤立的处境。
  • 东风: 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这些意象在诗中既有自然的描绘,也饱含了社会的反思,形成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认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相国推心本至平”意思是: A. 高官心中平和
    B. 高官真诚以待
    C. 高官不在乎财富
    答案:B

  2. “欲使萧艾作兰馨”中的“萧艾”象征: A. 高雅
    B. 平凡
    C. 财富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的生机
    C. 人心的冷漠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1. 梅尧臣《依韵和酬太师相公》 vs 苏轼《水调歌头》:

    • 梅尧臣的诗着重表现对平凡的感慨和对美好的向往,而苏轼的作品则更多展现豪放与洒脱的人生态度。
  2. 梅尧臣《依韵和酬太师相公》 vs 李白《将进酒》:

    • 李白的诗中表现出对人生的热烈与豪情,而梅尧臣则在细腻中流露出对现实的深思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梅尧臣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