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寒》

时间: 2025-01-11 05:00:12

久雨重阳後,清寒小雪前。

拾薪椎髻仆,卖菜掘头船。

薄米全家粥,空床故物毡。

身犹付一歃,名字更须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寒
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
拾薪椎髻仆,卖菜掘头船。
薄米全家粥,空床故物毡。
身犹付一歃,名字更须传?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之后的长久雨水中,寒意已渐渐袭来,雪花在即将降临前的清寒中轻轻飘落。我到处捡柴,头发散乱,像个仆人一样;而我又在卖菜,像是用小船去挖掘头上的花纹。薄薄的米饭是全家人唯一的粥,空荡荡的床上只有旧物和毡子。即便我已经身心疲惫,仍希望能留下一点名声,传承下去。

注释

  • 久雨:指长时间的降雨。
  •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清寒:指天气渐渐变冷。
  • 拾薪:捡拾柴火。
  • 髻仆:形容头发乱如仆人。
  • 薄米:指米饭少。
  • 全家粥:全家人都吃的粥。
  • 身犹付一歃:指身体已经疲惫,付出一口气的意思。
  • 名字更须传:希望自己的名声能够被后人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和散文家。他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的历史变迁,对于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理想充满了忧伤与执着。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以清新、激昂和豪放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初寒》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诗中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艰辛感受,以及对名声的渴望,透露出他对个人价值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初寒》通过描绘秋冬交替时节的寒冷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以“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引入,清晰地交代了时节的转变,营造出一种清冷而萧瑟的气氛。接着,诗人以“拾薪椎髻仆,卖菜掘头船”描绘了自己在艰难生活中的忙碌与无奈,表现出一种生活的重压与疲惫。

在后两句中,“薄米全家粥,空床故物毡”则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拮据与孤独。诗人通过对家庭生活的细致描写,体现了对温暖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身犹付一歃,名字更须传”则是全诗的高潮,表达了他对名声的追求和希望能够留名后世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人心中那份不屈的精神力量。

陆游通过极简的语言,深刻地传达了对生活的思索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展示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深邃与坚韧。整首诗既有生活的现实感,也有对精神追求的思考,既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也寄托了对国家和未来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久雨重阳后:描绘了长时间的雨水,说明天气的阴郁。
  2. 清寒小雪前:通过“清寒”与“小雪”描绘了即将来临的寒冷气候,增添了时节的变化感。
  3. 拾薪椎髻仆:写自己在寒冷中捡柴,形象地表现了生活的困顿与不易。
  4. 卖菜掘头船:描述了生活的辛劳和谋生的艰辛,传达出一种无奈感。
  5. 薄米全家粥:表现家庭生活的拮据,强调了生活的艰辛。
  6. 空床故物毡:空床上只有旧物,体现出孤独与无奈。
  7. 身犹付一歃:表达了即便身心疲惫,仍然希望有所贡献的愿望。
  8. 名字更须传:体现了对名声的渴望,展示了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拾薪椎髻仆,卖菜掘头船”使用了对仗手法,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身犹付一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无奈与疲惫。
  • 意象:通过“薄米全家粥”和“空床故物毡”描绘生活的艰难,传达出深刻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初寒时节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名声的追寻,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对自我存在的探索。诗人在困境中依然渴望传承,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寒冷:象征着生活的困顿与孤独。
  2. 柴火:代表着生活的基本需求,暗示着艰辛的生计。
  3. 薄米:象征生活的拮据,反映出家庭的贫困。
  4. 空床:暗示孤独与失落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内心的空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春节
    • B) 重阳
    • C) 中秋
    • D) 端午
  2. 填空题:诗人通过“_____”描绘了生活的艰辛和忙碌。

  3.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对名声和价值的追求。(对/错)

答案

  1. B) 重阳
  2. 拾薪椎髻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陆游《初寒》与杜甫《秋夕》对比

陆游的《初寒》通过描绘寒冷的生活场景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对未来的渴望,而杜甫的《秋夕》则通过描绘秋夜的凄凉和对往昔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忧虑。两首诗都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表达方式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强调生存的艰辛,后者则更着重于对历史的反思与感伤。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