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时间: 2025-02-04 16:09: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作者:杜甫
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
幽燕通使者,岳牧用词人。
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
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
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
众寮宜洁白,万役但平均!
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
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
白话文翻译
此诗表达了对即将赴任的使君的祝福与期望。诗中提到,王室的困难与高官多为武将,国家需要贤良之人来治理。希望君主能够提拔有才干的新秀。佩刀出行,气宇轩昂,但国势已经破败,民众生活困苦,财政也十分贫瘠。希望官员们能够清白自守,公平分配各项事务。最后,诗人回头望向大江,感受到秋天的凋零,内心充满感慨。
注释
- 王室比多难:意指王室面临多重困难。
- 高官皆武臣:形容当时高官多为武将,文官缺乏。
- 幽燕:指的是北方的幽州与燕国。
- 岳牧:指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岳地与牧地的事务。
- 佩刀:象征武将的气概。
- 行盖出风尘:形容出行的气派与风尘仆仆的状态。
- 疮痍府库贫:意指国家战乱导致的伤痕与贫困。
- 众寮宜洁白:希望官员保持清白。
- 万役但平均:希望对百姓的征役能够公平分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一生历经国破家亡,诗风沉郁,关注民生疾苦,被誉为“诗圣”。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民众苦不堪言。诗中寄托了对新任官员的期望,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是一首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新任官员的寄语,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杜甫以“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开篇,清晰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强调文官的缺失与武臣的泛滥,暗含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接着,诗人提到“国待贤良急”,显示出对有才之士的迫切需求,同时寄望新任官员能够施展才华,改善民生。通过“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杜甫描绘了官员出行的风采,反衬出国家现状的沉重和不安。“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进一步揭示了战乱带来的严重后果,表达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同情。
“众寮宜洁白,万役但平均”是对新任官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廉洁自守,公平对待百姓,减轻民众的负担。最后的“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则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官员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无奈,结合“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渲染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与个人的失落。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现实的深切观察,又融入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展现了杜甫关心社会、关爱民生的崇高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王室面临多重困境,而高官多是武将,文官的地位被削弱。
- 幽燕通使者,岳牧用词人:北方的使者与地方官员的作用被提及,显示出文人的重要性。
- 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国家急需贤良之士,希望君主能提拔新才。
- 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形象地描绘出出行官员的气派与风尘仆仆的状态。
- 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战乱使国家破败,民众生活困苦。
- 众寮宜洁白,万役但平均:希望官员能够廉洁自守,公平对待百姓的事务。
- 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表达诗人对理想官员的向往和个人处境的无奈。
- 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秋意渐浓,诗人回首往事,感慨历史的变迁。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如“佩刀成气象”与“行盖出风尘”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气势与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现状的忧虑与对新任官员的期望,展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盼望国家兴旺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王室:象征国家的统治与权力,反映出国家的困境。
- 武臣:代表力量与军事,暗示文治的缺乏。
- 佩刀:象征武将的气派与权威,但也反映出强权政治的现实。
- 疮痍:象征国家的破败与民众的苦难。
- 洁白:象征清白与廉洁,强调官员的道德责任。
- 秋天: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诗人的感慨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在诗中提到的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A. 战乱
- B. 天灾
- C. 官员腐败
- D. 以上皆是
-
诗中对新任官员的期望是什么?
- A. 提高税收
- B. 廉洁自守,公平对待百姓
- C. 增强军事力量
- D. 加强文治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秋天正摇落”意在表达什么?
- A. 对生命的感叹
- B. 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 C. 对官员的期许
- D. 对朋友的祝福
答案:
- D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另一首描写国破家亡的诗,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登高》:此诗同样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思考与个人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兵车行》与《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但《兵车行》更侧重于对百姓的同情,而《送陵州路使君赴任》则更关注对新任官员的期待与国家治理的希望。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杜甫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