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不雨》

时间: 2025-01-11 14:58:17

樵子俄从问路回,因言溪谷响如雷。

分明雨怕城中去,只隔前峰不过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雷鸣不雨
樵子俄从问路回,因言溪谷响如雷。
分明雨怕城中去,只隔前峰不过来。

白话文翻译

樵夫刚刚问完路就回来了,他说溪谷里响声如雷。
显然是雨水害怕到城里,只是前面的山峰隔着而已。

注释

  • 樵子:指砍柴的人,象征着乡间的劳动者。
  • :表示很快、突然。
  • 溪谷:山间的小河流和深谷,形容环境的宁静。
  • 响如雷:声音像雷鸣一样,形容声音的宏大。
  • 雨怕城中去:比喻雨水不愿意落到城市里,暗示城市的干燥。
  • 前峰:指前面的山峰,表示阻隔。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涉及自然景象和人们对天气的观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潘牥,字承宗,号虚白,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善于描写山水田园,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乡村生活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关系,可能是在一次外出途中,听闻溪谷回响而作。

诗歌鉴赏

《雷鸣不雨》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通过樵夫的对话引入自然景象,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诗中“溪谷响如雷”的描写,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仿佛能感受到那种震撼心灵的自然力量。诗人用“分明雨怕城中去”来表现雨水的稀缺和城市的干燥,反映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对城市的隐忧。

从情感上看,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跃然纸上。诗的最后一句“只隔前峰不过来”,则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虽有距离,但自然的声音依然可以穿越山峰,进入人的心灵,表现了一种对自然的渴望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樵子俄从问路回:樵夫突然回来,表明环境的宁静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2. 因言溪谷响如雷:樵夫的言语引入自然的声音,表明溪谷的活力。
  3. 分明雨怕城中去:以拟人手法,形象化雨水的情感,表现城市的干燥。
  4. 只隔前峰不过来:暗示自然与城市的隔阂,强调了自然的存在。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雨水描绘成害怕城市的形象,增添了诗的趣味性。
  • 对仗:如“响如雷”“怕城中去”,形成一种节奏感。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自然与城市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城市环境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樵子:象征着劳动与乡村生活。
  2. 溪谷:代表自然的声音和生命。
  3. 雷声:象征自然的力量和不可抗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樵子是指什么人?
    A. 砍柴的人
    B. 渔夫
    C. 农民

  2. 诗中“溪谷响如雷”是指什么?
    A. 大雨
    B. 自然的声音
    C. 雷电

  3. “只隔前峰不过来”中的“前峰”指的是什么?
    A. 城市
    B. 山峰
    C. 河流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与潘牥的《雷鸣不雨》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状态,前者更多关注国家的忧患,而后者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沉重,后者清新。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