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

时间: 2025-01-11 01:13:56

晡後气殊浊,黄昏月尚明。

忽吹微雨过,便觉小寒生。

树杪雀初定,草根虫已鸣。

呼童取半臂,吾欲傍阶行。

意思解释

微雨

作者: 陆游 〔宋代〕

原文展示:

晡後气殊浊,黄昏月尚明。
忽吹微雨过,便觉小寒生。
树杪雀初定,草根虫已鸣。
呼童取半臂,吾欲傍阶行。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天气特别浑浊,黄昏的月亮依然明亮。
忽然吹来微微的细雨,让我感到一丝寒意降临。
树梢上的小鸟刚刚安静下来,草根里的虫子也开始鸣叫。
我呼唤小童去拿一件半臂衣服,我想在台阶旁走一走。


注释:

  • 晡後: 黄昏,傍晚。
  • 气殊浊: 天气显得特别浑浊。
  • 黄昏月尚明: 黄昏时分,月亮依然明亮。
  • 忽吹微雨过: 突然飘来细雨。
  • 小寒生: 感觉到一丝寒意。
  • 树杪雀初定: 树梢上的小鸟刚刚安静下来。
  • 草根虫已鸣: 草根里的虫子开始鸣叫。
  • 呼童取半臂: 呼唤小童去拿半臂衣服。
  • 傍阶行: 在台阶旁走动。

典故解析:

  • 诗中没有特别明确的典故,但“半臂”是古代的一种衣物,常用于表示天气变化时的穿着选择,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与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反对金朝统治。作品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怀和国家命运。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受,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纠葛,使得诗人常常在自然景象中寄情于怀。


诗歌鉴赏:

《微雨》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诗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傍晚时分的景象,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自身的感受。开篇“晡後气殊浊,黄昏月尚明”描绘了一个黄昏的场景,天气浑浊却有着明亮的月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清晰的美感。

随后的“忽吹微雨过,便觉小寒生”则将细雨与寒意相结合,传达出一种内心的触动,细雨带来的不仅是气候的变化,更是对生活的思考。接下来的“树杪雀初定,草根虫已鸣”展现出自然界的生动,鸟儿安静下来,虫子开始鸣叫,似乎在回应着外界的变化。

最后一句“呼童取半臂,吾欲傍阶行”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渴望,虽然天气变冷,却仍想在外走动,显示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微雨的景象,更通过自然的变化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体现了陆游作为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细腻的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晡後气殊浊: 描述傍晚时分的天气,浑浊的空气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
  2. 黄昏月尚明: 黄昏的月亮依旧明亮,与浑浊的气候形成对比,暗示着即使环境不佳,仍有美好的事物存在。
  3. 忽吹微雨过: 突然降临的细雨,象征着季节的变迁,也可能暗示着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4. 便觉小寒生: 细雨带来的寒意,让人感受到天气的变化,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敏感的观察力。
  5. 树杪雀初定: 树顶的小鸟刚刚安静下来,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6. 草根虫已鸣: 草根中的虫子开始鸣叫,象征着生命的活跃与自然的和谐。
  7. 呼童取半臂: 诗人呼唤小童去取半臂衣服,体现了对温暖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8. 吾欲傍阶行: 表达了诗人想在台阶旁走动的愿望,显示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修辞手法:

  • 对比: “气殊浊”与“月尚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
  • 拟人: “雀初定”和“虫已鸣”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象征: 微雨象征着季节的更替与生活的细腻情感。

主题思想: 《微雨》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体现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对人生态度的积极向上。


意象分析:

  • 微雨: 象征着细腻的情感与季节的变迁。
  • 黄昏月: 代表着宁静与思考的时刻,给人以美的享受。
  • 雀与虫: 体现自然生命的和谐与活力,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
  • 半臂: 代表着对温暖的追求与生活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晡後气殊浊”意为: A. 黄昏时分的气氛浑浊
    B. 早晨的空气清新
    C. 正午的阳光明媚

  2. 诗人想在台阶旁做什么? A. 乘凉
    B. 散步
    C. 喝茶

  3. 诗中提到的“微雨”主要象征: A. 暴风雨
    B. 季节的变化与情感的细腻
    C. 灾难与困境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陆游的《微雨》与杜甫的《春望》都描绘了自然景象及其引发的情感。陆游关注细腻的自然变化,透出对生活的感悟;而杜甫则在春天的景色中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两者在描写手法上虽各有不同,但都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情感的真挚流露。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全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