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熊去非》

时间: 2025-01-11 23:56:32

畴昔鳌峰乍盍簪,为予一动伯牙琴。

文明济济英雄集,祭礼洋洋上圣临。

古道违时成握手,狂言骇俗赖知心。

群居离索非今日,宿草萋萋得讣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熊去非
作者: 陈普〔宋代〕

畴昔鳌峰乍盍簪,为予一动伯牙琴。
文明济济英雄集,祭礼洋洋上圣临。
古道违时成握手,狂言骇俗赖知心。
群居离索非今日,宿草萋萋得讣音。

白话文翻译:

过去在鳌峰上,仿佛有一位贵族为我奏起伯牙的琴曲。
文采风华的人士汇聚一堂,祭礼的场面庄严而隆重。
古老的道理与时俱进,如同握手相交;
狂妄的言论虽然骇人,但却是基于知心的理解。
如今的社交并不像以前那样亲密,
只有萋萋的宿草才传来了讣告的声音。

注释:

  • 畴昔:过去,昔日。
  • 鳌峰:传说中的山峰,象征高峻和崇高。
  • 盍簪:用簪子固定头发,这里比喻盛装打扮。
  • 伯牙琴:指古代著名的琴曲,象征高雅的音乐。
  • 文明济济:指文人雅士众多,气氛热烈。
  • 祭礼:祭祀的仪式,表达对神灵或先人的敬畏。
  • 古道:古老的道理或原则。
  • 握手:象征友好交往。
  • 狂言:荒唐的话语。
  • 知心:彼此了解,心意相通。
  • 宿草萋萋:比喻草木茂盛,暗指时光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士族家庭,长于书香门第。其诗歌风格多受古人影响,尤其擅长抒情与咏怀,作品常流露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情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往昔的回忆,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惋惜与对传统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中提及的“伯牙琴”与“祭礼”反映了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怀念。

诗歌鉴赏:

《挽熊去非》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作,通过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深切感慨。诗的开头提到“鳌峰”,象征着高尚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既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也暗示了对过去友谊的珍视。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文人墨客聚集的场景,表现出那种文明与文化的繁荣,令人向往。

而后,诗人转向现实,指出古道与现代的冲突,表达了对当下人际关系疏远的无奈。诗中的“狂言骇俗赖知心”一语,揭示了人们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依然渴望真诚的友谊与理解。最后,以“宿草萋萋得讣音”收尾,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对失去的哀痛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细腻,层次分明,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畴昔鳌峰乍盍簪:回忆过去在高峰上,仿佛有贵族为我奏琴,象征昔日的风华与荣耀。
  2. 为予一动伯牙琴:为我演奏伯牙的琴曲,表现出对古代音乐的向往与情感寄托。
  3. 文明济济英雄集:文人雅士汇聚,表现出对当时社会文化繁荣的赞美。
  4. 祭礼洋洋上圣临:祭祀的场景庄重,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
  5. 古道违时成握手:古老的道理与现代交往相结合,体现出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6. 狂言骇俗赖知心:尽管言辞激烈,但背后是知心的理解,表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7. 群居离索非今日:如今的人际关系疏远,表现出对现代社会的失望。
  8. 宿草萋萋得讣音:用萋萋的草木象征逝去的友人,传达出深切的哀思。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鳌峰”、“伯牙琴”等意象,传达出对理想与美好时光的追忆。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如“文明济济”和“祭礼洋洋”,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象征:用“宿草萋萋”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流逝。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友谊的怀念与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珍视与对现代生活的忧虑,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鳌峰:象征高尚理想与精神追求。
  • 伯牙琴:象征古代高雅音乐,寄托着对文化的向往。
  • 祭礼:象征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传承。
  • 宿草萋萋:象征生命的无常与逝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伯牙琴”象征什么?
    A. 友谊
    B. 高尚的音乐
    C. 传统文化
    D. 生活的无常

  2. 填空题:诗中“群居离索非今日”表达了对当今社会____的感慨。

  3. 判断题:诗人对古代文化持正面态度。
    A. 对
    B. 错

答案

  1. B
  2. 疏远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陈普《挽熊去非》 vs. 杜甫《春望》
    • 主题:两首诗都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落,但《挽熊去非》更侧重于对友谊的追忆,而《春望》则更注重对国家的忧虑。
    • 风格:陈普的诗更具抒情性,关注个人情感;杜甫的诗则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