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余商卿栀子花》

时间: 2025-01-11 11:06:09

香不求知色自然,朝来何许雪华鲜。

如行佛国参知识,未嫁仙姿益净娟。

梅子已黄犹夜雨,客游方倦作春眠。

地卑山近征衣润,不费熏炉一炷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不求知色自然,朝来何许雪华鲜。
如行佛国参知识,未嫁仙姿益净娟。
梅子已黄犹夜雨,客游方倦作春眠。
地卑山近征衣润,不费熏炉一炷烟。

白话文翻译:

这朵栀子花的香气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它的色泽也自然显现。今天早晨的花朵,宛如刚刚下过雪,显得格外鲜艳。就像在佛国中探求智慧,花儿的姿态清雅如仙女,愈加显得洁净优雅。梅子的果实虽已变黄,夜间的细雨依然还在滋润,旅途中的我感到疲倦,正打算在春日的温暖中小憩。这里地势低而山近,衣衫被湿润的空气滋润,根本不需要熏炉点燃一炷香烟。

注释:

  • 香不求知色自然:栀子花的香气和颜色并不需要刻意追求,自然流露。
  • 朝来何许雪华鲜:今天早晨的花儿如同白雪般鲜艳。
  • 如行佛国参知识:比喻在佛国中探寻知识,意指追求精神境界。
  • 未嫁仙姿益净娟:花儿如未婚的仙女,姿态更加清雅。
  • 梅子已黄犹夜雨:梅子已经成熟,夜间的细雨仍然在滋润着。
  • 客游方倦作春眠:旅途中的我感到疲倦,正准备在春日沉沉入睡。
  • 地卑山近征衣润:这里地势低,山近,衣服被湿气浸润。
  • 不费熏炉一炷烟:不需要点燃香炉,空气中自然有香气。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了佛教文化中的“佛国”,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宁静的向往。此外,未嫁仙姿的比喻,传达了对纯净、清雅之美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字梦得,号青溪,南宋时期的词人,擅长诗词,作品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相结合,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刘过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时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咏余商卿栀子花》是一首抒情而富有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栀子花的自然之美,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整首诗的意境清新脱俗,给人以宁静的感受。通过对栀子花的细腻描写,诗人将花的香气与美丽的姿态融为一体,表现了花儿的自然之美。尤其是“如行佛国参知识,未嫁仙姿益净娟”的比喻,展现了诗人追求心灵净化与智慧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梅子已黄犹夜雨”,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象,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结尾的“地卑山近征衣润”,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亲切与舒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依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香不求知色自然:栀子花的香气自然流露,体现出自然之美。
  2. 朝来何许雪华鲜:清晨的花朵像雪一样洁白,色彩鲜艳。
  3. 如行佛国参知识:比喻在佛国中探寻智慧,表现出追求精神境界的渴望。
  4. 未嫁仙姿益净娟:花的姿态清雅,犹如未婚的仙女,愈加显得纯净。
  5. 梅子已黄犹夜雨:梅子成熟,夜雨依然滋润,象征生命的延续。
  6. 客游方倦作春眠:旅途中的疲倦,反映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7. 地卑山近征衣润:低地的湿气滋润衣物,营造出自然的舒适感。
  8. 不费熏炉一炷烟:自然的香气无需香炉,暗示着对自然的依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如行佛国”比喻追寻智慧。
  • 拟人:栀子花被赋予了清雅的特质。
  • 对仗:如“地卑山近”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栀子花为核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栀子花:象征纯净、优雅的美。
  • 梅子:象征生命的变化与无常。
  • 佛国:象征内心的智慧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咏余商卿栀子花》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刘过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如行佛国参知识”意指什么? A. 追求物质财富
    B. 追求精神境界
    C. 追求名声地位
    D. 追求爱情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依赖
    B. 对繁华的向往
    C. 对权力的追求
    D. 对历史的沉思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咏余商卿栀子花》同样表现对自然的感悟,但前者更多体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而后者侧重于个人的宁静与美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