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田卓入华山
贾岛 〔唐代〕
幽深足暮蝉,惊觉石床眠。
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
坛松涓滴露,岳月泬寥天。
鹤过君须看,上头应有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黄昏时分,听到蝉鸣而惊醒的情景。他在华山的石床上休息,眼前是高耸的瀑布和草堂。坛子边的松树上滴落着露水,山岳上的月亮映照着寂静的天空。最后,作者提醒朋友田卓,若有仙鹤飞过,定是仙人居住之地。
注释:
- 幽深:形容环境幽静而深邃。
- 足暮蝉:指蝉在黄昏时分鸣叫。
- 惊觉:突然醒来。
- 仞:古代长度单位,约为2.3米,形容瀑布极其高大。
- 泬寥:形容空旷而清冷的样子。
- 应有仙:意指那高处应有仙人居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贾岛(779年-843年),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严谨的格律著称。生于贫困家庭,后世称其为“贾诗人”,他常常以山水、隐逸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贾岛的隐居生涯,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及对友人田卓的关怀。华山是道教名山,诗中表达了对高洁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送田卓入华山》是一首表现隐逸情怀的诗作。开篇“幽深足暮蝉”,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意境,仿佛置身于华山深处,周围只有蝉声轻鸣。贾岛通过“惊觉”二字,表现出他对自然环境的敏感与细腻,仿佛在提醒读者,宁静中也常带有惊喜。
接下来的“瀑布五千仞”,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瀑布的壮丽,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的场面。草堂和坛松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眷恋。最后两句“鹤过君须看,上头应有仙”不仅是对朋友的寄语,更传达出一种对仙境的向往,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清晰,情感真挚。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令人产生深思,回味悠长。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幽深足暮蝉”:在黄昏的幽静环境中,蝉鸣声响起,渲染出一种寂静与清凉。
- “惊觉石床眠”:在石床上的安宁被蝉鸣打破,诗人意识到周围的环境。
- “瀑布五千仞”: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高大与壮观。
- “草堂瀑布边”:草堂与瀑布相映成趣,展示了诗人隐居的理想生活。
- “坛松涓滴露”:松树上滴落的露水,增加了诗的清新感,表现自然的灵动。
- “岳月泬寥天”:高山上的月亮映照着空旷的天空,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鹤过君须看”:鹤在空中飞过,代表着理想中的仙人。
- “上头应有仙”:隐喻高处即是仙境,寄托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夸张:如“瀑布五千仞”,增强了景物的壮丽感。
- 对仗:如“坛松涓滴露,岳月泬寥天”,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隐喻:鹤的出现象征着理想中的境界,表现对超凡生活的向往。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对友人田卓的关心与祝福,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 蝉:象征着夏季的宁静与生命的脆弱。
- 瀑布:代表壮丽与力量,体现自然的雄伟。
- 草堂:象征隐逸生活的安宁与舒适。
- 松:象征长寿与坚韧,代表着不屈的精神。
- 鹤:象征超脱与仙境,代表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深足暮蝉”中的“足”字意为: A. 够得着
B. 深度
C. 只
D. 适合 -
“瀑布五千仞”中的“仞”是指: A. 一种动物
B. 长度单位
C. 一种植物
D. 一种乐器 -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达对超凡境界的向往? A. 蝉
B. 瀑布
C. 鹤
D. 松
答案: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 《望庐山瀑布》 李白
诗词对比:
- 贾岛的《送田卓入华山》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均以自然景色为题材,但贾岛更侧重于隐逸的情感,而李白则更注重于气势的描绘与主观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对比研究》
- 《贾岛诗歌的风格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