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阆州 其二》

时间: 2025-01-25 23:22:50

木奴夭矫二十里,大似盘龙趋桂林。

中人薄暑遽如许,觅树依凉无好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阆州 其二
木奴夭矫二十里,大似盘龙趋桂林。
中人薄暑遽如许,觅树依凉无好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二十里长的树林像一条盘旋的龙,蜿蜒而去,仿佛在朝桂林奔腾。诗人感叹,即使在如此炎热的夏日,行人也只能在树下寻找一丝凉意,却难得找到一个合适的阴凉处。

注释:

  • 木奴:指树木,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树种。
  • 夭矫:形容树木高耸而挺拔。
  • 二十里:指树林的延绵长度。
  • 盘龙:比喻树木的姿态,像龙一样蜿蜒。
  • 趋桂林:形容树木向桂林方向生长,桂林在古代为风景名胜地。
  • 中人:指过路的行人。
  • 薄暑:指夏天的炎热。
  • 遽如许:形容天气的骤然炎热。
  • 觅树依凉:意指寻找树木以寻求阴凉的地方。
  • 无好阴:形容难以找到合适的阴凉处。

典故解析:

  • 桂林:桂林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自然景观而闻名。诗中提到桂林,可能暗示着诗人对美丽风景的向往。
  • 盘龙: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吉祥的象征,常与水、山等自然景观结合,寓意着大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宋代著名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写山水和田园生活见长。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受到了文人们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影响,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盛夏时节,诗人可能在游历阆州时,感受到沿途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夏日的酷热,因而产生了写作的冲动,借此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夏日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片二十里长的树林,展现了自然的美与夏日的酷热。开头两句以“木奴夭矫”来形容树木的高大挺拔,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接着“盘龙趋桂林”则将树木比作盘旋的龙,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树木的灵动与优雅,展现出一种自然的壮丽景观。最后两句转而关注行人的感受,“中人薄暑遽如许,觅树依凉无好阴”则带有些许无奈,炎热的夏天让人倍感疲惫,寻找阴凉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对自然的渴望与依赖。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一种对生活状态的反思。诗人在壮丽的自然面前,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奈,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木奴夭矫二十里:树木高耸,延绵不绝,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感受。
  2. 大似盘龙趋桂林:树木的形态如同盘旋的龙,意象生动,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3. 中人薄暑遽如许:行人面对的酷暑,表现出对天气变化的感慨。
  4. 觅树依凉无好阴:行人在寻找阴凉的过程中的无奈,反映出炎热的夏日对人们的困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木比作盘龙,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和表现力。
  • 对仗:诗中“木奴夭矫”和“觅树依凉”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用“二十里”来形容树林的延伸,夸大了自然的广阔。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酷暑的感叹,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奴: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盘龙:象征着自然的灵动与神秘。
  • 阴凉:象征着避暑与宁静的地方,表现出人对舒适环境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二十里”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行程 B. 树林的长度 C. 河流的宽度

  2. “盘龙”在诗中是用来比喻什么的? A. 山脉 B. 树木的姿态 C. 河流

  3. 诗人对夏天的感受是怎样的? A. 愉快 B. 无奈与疲惫 C. 兴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洪咨夔 vs 王维:两位诗人在自然描写上的手法有所不同。洪咨夔偏重于直接的形象描绘,而王维则更多地通过意境的营造让人感受到深邃的情感和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