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画戟斿闲刀入鞘》

时间: 2025-01-10 23:10:26

画戟游闲刀入鞘。

安石榴花,影落红栏小。

似劝先生须饮釂。

枕中鸿宝微传妙。

衮衮锋车还急诏。

满眼潇湘,总是恩波渺。

归去槐庭思楚峤。

觚棱月晓期分照。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蝶恋花·画戟斿闲刀入鞘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画戟游闲刀入鞘。安石榴花,影落红栏小。似劝先生须饮釂。枕中鸿宝微传妙。衮衮锋车还急诏。满眼潇湘,总是恩波渺。归去槐庭思楚峤。觚棱月晓期分照。

白话文翻译:

闲适的戟和刀归入鞘中,安静的石榴花影子洒落在红色的栏杆上。似乎是在劝说先生要饮酒。梦中传来鸿雁的消息,令人感到奇妙。朝廷的急令使得车马纷纷忙碌,满眼所见的潇湘之地,都是恩情的渺茫。归去后在槐树庭院中思念楚峤,触目所及的月光如同觚棱,分照在晨曦中。

注释:

  • 画戟:一种兵器,通常指戟。
  • 游闲:形容闲适、轻松的状态。
  • 安石榴花:形容石榴花盛开的美丽。
  • :一种酒,通常指美酒。
  • 鸿宝:指鸿雁传来的消息。
  • 衮衮:形容车马繁忙的样子。
  • 潇湘:指湘江一带,常用来象征思乡之情。
  • 槐庭:指槐树庭院。
  • 楚峤:指楚地的高山,象征思念之情。
  • 觚棱:古代一种酒器,形状像棱角的酒杯,象征饮酒。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孝祥,字子容,号秉华,南宋时期的词人。其词风清新而婉约,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感悟,以及对故国的思念。
  •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故乡的思念。开篇以“画戟游闲刀入鞘”描绘出一幅闲适的场景,似乎在表达一种对战争及动荡的反思。随着石榴花影的落下,诗人引入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着,梦中的鸿雁传来的消息,让人感受到一种奇妙的联系,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衮衮锋车还急诏”呈现出朝廷的忙碌与纷扰,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诗人在潇湘的景象中,感受到恩波的渺茫,仿佛在表达一种失落与无奈。最后的“归去槐庭思楚峤”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月光的映照更增加了一种孤独的氛围。

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画戟游闲刀入鞘:闲适的戟和刀归入鞘中,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安石榴花,影落红栏小:描绘出美丽的石榴花,影子洒在栏杆上,增添了自然的美感。
    3. 似劝先生须饮釂:以劝说的语气,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4. 枕中鸿宝微传妙:梦中传来的信息让人感到奇妙,暗示思念的情感。
    5. 衮衮锋车还急诏:描绘朝廷的繁忙与急迫,反映出社会动荡。
    6. 满眼潇湘,总是恩波渺:潇湘的景象中,感受到内心的渺茫与失落。
    7. 归去槐庭思楚峤:回到故乡,思念故土的高山,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
    8. 觚棱月晓期分照:月光照耀的美景,增添了情感的深度与孤独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鸿宝”比喻梦中传来的消息,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使用了多处对仗,使得词句更加工整优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画戟:象征战争与动荡。
    • 石榴花:象征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 潇湘:象征思乡与情感的寄托。
    • 槐庭:象征归属与故乡的温暖。
    • 月光:象征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画戟游闲刀入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战争的紧迫
      • B. 生活的闲适
      • C. 对故乡的思念
    2. “满眼潇湘,总是恩波渺”中的“潇湘”指的是:
      • A. 一种花
      • B. 地名
      • C. 一种情感
    3.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
      • A.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 B. 通过对战争的反思
      • C. 通过直接表达思念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诗词对比
    • 张孝祥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展示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对故乡的思念,但张孝祥的作品更加强调对社会动荡的反思,而李清照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孝祥研究》